回顧一年增滅鼠治阻街 謝展寰:提升市民「幸福感」 嚴打衞生黑點 整改決心持久

環境及生態局於過去一年經過一系列架構重組,在民生範疇的職權有所擴增,當中透過加強滅鼠、治理店舖阻街及清理後巷等多項行動,令部門在市民心中的「存在感」大幅提升。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總結過去一年成績並展望未來,強調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並指環境問題既包括自然環境也有街市等市容環境,政府有信心長久維護今次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的成果。 回望過去一年,謝展寰指環境局很多工作,都與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視察香港時對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四點希望」有關,例如要求部門同事迅速回應市民投訴、不迴避,是回應提高治理水平;壓縮環評程序有助於增強發展動能,加快建屋;關乎民生的打擊衞生黑點計劃則是該局的工作重點;至於維護和諧穩定方面,該局已對審批「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的程序進行重要修改,申請基金的環保團體均需簽署聲明承諾會遵守香港法例和香港國安法。 作為工作重點的打擊衞生黑點計劃,謝展寰進行了詳細闡釋。他指政府早前已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將非法棄置垃圾和店舖阻街的罰款金額分別提高至3,000 元和6,000 元,冀藉此提高阻嚇作用,減少違法行為。對於「垃圾屋」及冷氣滴水等常年困擾市民的「老大難」問題,他指部門正探討解決方法,希望在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能夠做得更好。 大成街市月捉400 鼠檔主投訴減 他以在黃大仙大成街街市展開的滅鼠行動為例指出,大成街市長期有鼠患問題,屢遭街市檔主投訴,為徹底解決,該局嘗試多種捕鼠方法,最終取得顯著成效。「最初我們在白天放置老鼠籠,一個月平均捉到4.5 隻老鼠,後來改在夜晚投放鼠籠,捉鼠量增至10 隻。由於老鼠可能對鼠籠有記憶,我們又改用酒精捕鼠器,捉鼠不留痕跡,一個月便捉到25 隻老鼠;最後我們夜晚在街市大量使用老鼠膠,一個月竟然捉到超過400 隻老鼠!」他表示,由於捕捉速度超過了老鼠的繁殖速度,相關投訴亦變得愈來愈少。 除直接參與捕鼠,環境局亦與飲食業界合作處理後巷垃圾,杜絕老鼠食物源頭;對食環署轄下的濕街市進行深度清潔;以及與房屋署、康文署進行跨部門合作,加強其他部門轄下處所的衞生清潔等。截至今年5 月,政府的捕鼠量較去年同期增加約58%。謝展寰強調,政府今次對整改市容有持久的決心,「我觀察了大半年,發現我們是真的要持續下去。」

5邨試行廚餘智能回收桶 半年400公噸

環保署去年10 月開始喺5 條公共屋邨共約30幢樓試用智能回收桶收集廚餘,頭6 個月已有超過四成居民使用回收桶,累計收集逾400 公噸廚餘。呢個計劃今年3 月進入第二階段,擴展到天水圍天恒邨、馬鞍山利安邨及慈雲山慈康邨。環保署話目標喺2023/24年度擴展到全港約百幢公屋。 收集廚餘嘅智能回收桶係非接觸式設計,仲可以自動除臭,唔會影響屋邨環境,收集到嘅廚餘會運去環保署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用嚟產生能源同堆肥,實現轉廢為能。市民只需掃描「綠綠賞」會員二維碼,就可將廚餘放入回收桶,桶內置有重量同容量感應器,當放入桶嘅廚餘重過100 克,頂蓋會喺20 秒後自動蓋上以防止廚餘滿溢,仲會發送提醒信息,提醒管理和清潔團隊更換內桶。 為進一步推動市民參與,環保署引入獎賞制度,市民可藉回收廚餘積累「綠綠賞」積分,喺指定公屋禮品兌換機或者「綠在區區」任何回收點兌換日用品或食品,例如麵食、米、芥花籽油等。

的士業轟易通行多漏洞 紅隧採用即死 每日兩成「司機卡」無扣錢 責任轉嫁車行

「易通行」不停車繳費系統5月7日率先在青沙管制區實施以來,運作2個多月,使用系統的隧道增至3條,包括「城門」及「獅子山」;本月23日將擴至「紅隧」;但有的士業界質疑系統存漏洞,包括每日近兩成「司機卡」過隧道後無被扣錢,加重車行代理與司機「對數」情況,等同將系統「錯誤」責任轉嫁車行代理身上;另系統平台上月7日至本月5日曾經「死機」,估計有數以萬計「未付款」紀錄瞬間暴現。的士業議會今日將連同十數車會發聲明聲討事件,要求運輸署盡快改善系統,否則應暫緩紅隧實施易通行,並揚言「如果政府唔解決問題,紅隧(易通行)一通死得」。 的士業議會成員之一的士車行車主協會,會長鄭敏怡接受本報訪問稱,其車行為處理易通行系統的錯漏,已額外調撥多人每日與司機對數,包括覆核駛經隧道數據及聯絡的士司機等。「過隧道係的士司機,唔係我哋,點解張司機卡有問題,扣唔到數,個責任會落咗我哋車行身上?無形中我哋變咗隧道收銀員。」 「無形中變咗隧道收銀員」 以她經營的車行管理約1000部的士為例,平均每日有約12%至13%的士駛過易通行隧道後無被扣錢,以青沙管制區最嚴重,上月28日當天有18.44%車次無被扣錢,獅子山隧道上周三(本月5日)有16.7%,城門隧道5月22日有9.47%。 「有18.44%係好嚴重,等於行1000次,有184次扣唔到錢,香港有1.8萬架的士,每日咁多的士出出入入隧道,條數係天文數字,嚟緊仲話紅隧推易通行,我唔知到時點算,唔通要我哋請多幾十人對數?」她指出,的士每次駛經隧道後,資料會上傳至易通行網頁「交易紀錄」內,紀錄自上月6日至上周三一直死機,至上周四(6日)回復「更新」正常後,網頁一下子吐出過去1個月資料,「我突然收到3257個無畀錢紀錄,如果一個聲稱咁好嘅系統,點會有咁多問題。」她坦言對系統失信心。 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指前日單日收195宗過隧道後無被扣錢紀錄,以其管理約600輛的士計佔逾兩成。他已請多2名職員專責對數,恐紅隧一旦轉易通行,多請4人也不夠,「紅隧行易通行係噩夢開始,我搵運輸署傾,佢叫我搵易通行公司,搵咗易通行公司,又話跟進緊,跟進緊就唔會有死機事件發生啦,我覺得運輸署成件事好唔負責任。」 運輸署稱至今運作正常 運輸署發言人回覆本報稱,該署與隧道費服務商正研究提升輔助功能的用戶介面以回應業界訴求,繼續與業界溝通,就系統中「交易紀錄」被指死機,署方指系統包括供的士代理人及司機分賬功能,實施至今運作正常,能讀取車輛貼及司機卡,並向的士司機或代理人戶口收取隧道費。

掛晾衣物被扣分 每年平均僅50宗 屋邨變戶外曬衫場 礙觀瞻阻火警逃生

公屋問題令人關注,今年4月《大公報》揭發公屋吸煙無王管,每條邨罰款個案年均不足一宗,引來極大回響。然而,屋邨另一個同樣老問題便是違例晾曬氾濫。踏入夏日,陽光充沛,為晾曬好日子,日前大公報記者巡視各公共屋邨,發現不少公共屋邨內的欄杆變曬衣場。有樓高8層的公屋大廈,其中7層的公眾走廊欄杆均掛上衣服及床單,「萬國旗」飄揚,影響市容;而欄杆掛滿「密麻麻」的衣物,如遇火警更會影響逃生。 然而,按照房屋署資料,過往三年,在公眾地方晾曬衣物而被扣分的個案平均每年約有50宗。立法會議員指出,雖然當局已採取措施,惟現時違規晾衫情況持續,代表居民仍有需求,當局可考慮在各邨內適當地方設置晾曬區,讓居民有秩序地晾曬。 大公報記者 余風、蘇荣(文) 盧剛昌(圖) 日前天清氣朗,陽光猛烈,大公報記者分別到沙田的乙明邨及隆亨邨、黃大仙的竹園北邨、黃大仙上邨、橫頭磡邨、彩雲(一)邨,觀塘彩德邨、彩福邨和翠屏南邨及柴灣環翠邨等多條公共屋邨觀察,都發現有人在屋邨範圍、樓宇走廊及公園等公共地方,掛晾衣物、床單及被鋪。其中以乙明邨明恩樓最為「壯觀」,樓高約8層的大廈中,有7層的公眾走廊欄杆均掛上衣服及床單。 平台植物綁繩索 自製私家曬棚 此外,在竹園北邨,由於設於住戶外牆的晾曬衣架較短,能晾曬的衣物不多,因而多層公共空間的欄杆便變成曬衣場,掛滿住戶的衣服及被單,情況甚為雜亂。黃大仙上邨昭善樓為單方向的大廈設計,惟上址公眾走廊的欄杆上同樣掛上不少住戶的私人衣物及被鋪,令大廈的設計看上去大打折扣。樓齡近40年的橫頭磡邨內不少公共地方亦被佔據,其中一層的欄杆被掛上「密麻麻」的衣物,如遇火警恐影響逃生。 彩福邨更是晾曬熱點,靠近彩和樓及彩福邨街市的數十米欄杆淪為為晾衣場,多張棉被及大量衣物掛在欄杆上晾曬。此外,彩德邨一名年長的婆婆日前亦趁陽光充足,拿着大量衣服及棉被掛在邨內路邊的欄杆上晾曬,「張被好臭,不曬陽光不行。」她直言是迫於無耐才在路邊晾曬,弄髒污了便會拍一拍清理。 隆亨邨有大廈內樓梯的欄杆,除搭有棉被外,有住戶更在邨內花園平台植物上綁上繩索,自製私家曬棚,掛上大量被單、棉被及私人衣物。另一方面,其實部分屋邨有設置晾曬設施,例如彩雲(一)邨內便設有晾曬架供市民使用,而旁邊的欄杆亦掛上不准晾曬的告示。 議員倡設限時晾曬區便民 身兼民建聯房屋事務發言人的立法會議員陳學鋒表示,不少家庭會在春夏換季,進行大型的晾曬,當中大型的物件如被鋪,在公屋單位內難以晾曬,故不少住戶在無計可施下,只有前往公園或空地晾曬。他指現時不少屋邨並沒有設置晾曬區,故當有居民在公共地方晾曬,會出現不整潔及不美觀的情況,他認為這情況並不理想,希望當局能人性化處理,在合適地方加設晾曬區,在特定時間及有管理的情況下讓居民在晾曬區內晾曬。 房屋署發言人表示,處理違規晾曬衣物是屋邨管理人員恆常工作的一部分,職員在日常巡邏時發現有關情況時會作出勸喻、警告和執行扣分制。該署亦通過宣傳和教育,包括張貼通告,提醒住戶切勿違規晾曬衣物,以免阻塞屋邨的公用地方及妨礙屋邨的清潔工作。 香港房屋協會則指,因應個別屋邨情況及按住戶需要,屋邨辦事處一般會於轉換季節時在邨內公眾地方劃出晾曬區,供住戶暫時使用。若有住戶在指定範圍外的公眾地方晾曬衣物,屋邨辦事處會先作出勸喻及警告。

公屋廚餘收集試驗計劃 首階段收逾400公噸廚餘

環保署去年10月起,於5個公共屋邨試驗使用智能回收桶收集廚餘,首6個月已有超過4成居民使用智能回收桶,累計收集逾400公噸廚餘。計劃從今年3月起進入第二階段,擴展至天水圍天恒邨、馬鞍山利安邨以及慈雲山慈康邨。 環保署去年與多個部門合作,展開為期18個月的公共屋邨廚餘收集試驗計劃,市民可使用智能回收桶收集廚餘,並藉回收賺取「綠綠賞」積分,兌換獎品。計劃所收集的廚餘會被運送至環保署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將轉化為能源和堆肥。環保署說,目標於2023/24年度,擴展到全港約百幢公共屋邨樓宇。

錶行劫案新常態 執法不力縱毒瘤

百年養不足,一日毀有餘!香港進入治安敗壞「新常態」,累積數十年的安全城市美名一去不復返。昨日下午二時許,人來人往的尖沙咀麼地道又發生驚天大劫案,蒙面劫匪持刀和鐵錘闖進一間錶行,掠去8隻市值約380萬元名錶再跳上接應車輛逃去,整個過程只有一分鐘。消息指出,當中4人為南亞裔人士。事實證明,港府縱容治安毒瘤毒害港人,執法部門「重國安輕治安」,香港淪為罪惡之城,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治安惡化 人人自危 單是最近短短兩年,香港究竟有多少宗珠寶錶行劫案發生,涉及南亞假難民的暴力罪案又有多麼常見,市民眼睛雪亮,十分清楚。昨日尖沙咀劫案發生後,隔鄰商戶受訪時猶有餘悸,坦言近年治安急轉直下,該區尤為差劣。難怪有人不無諷刺地說,香港不僅淪為「大刀會」、「刀槍港」,光天化日「食大茶飯」更變成新常態,大有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之感。 也難怪市民和商戶既不安又麻木。單是近期發生於尖沙咀區的大小劫案,十隻手指和十隻腳趾也數不完,而且屢屢涉及南亞治安毒瘤。包括今年3月,4名穿上地盤反光衣的南亞漢,大模廝樣闖入彌敦道一個購物商場錶行,劫走逾千萬元名錶及數萬元現金;又有去年10月,兩名南亞漢假扮豪客,於廣東道一珠寶店狼死搶走2,000萬元翡翠頸鏈,逃之夭夭。 發生在尖沙咀區以外的劫案同樣猖獗,最令人咋舌要數今年5月,屯門一間珠寶錶行遭3名男賊持刀指嚇,扑碎玻璃飾櫃後掠走1,500萬元名錶,涉案人士疑為南亞裔,犯案手法與昨日的劫案非常相似,至今仍未有人落網。涉及本地犯罪團夥的劫案同樣層出不窮,包括去年8月,4名賊人手持疑似手槍闖入銅鑼灣一間錶行,劫走70隻總值1,300萬元的名錶,4賊更另涉發生於劫案當日凌晨,尖沙咀山林道一宗當街行劫案。事實擺在眼前,不管是打開門做生意的,還是逛街的,隨時身陷危險之中,不是治安敗壞是甚麼! 最不堪的是,劫案固然層出不窮,暴力傷人同樣不絕如縷。南亞幫同門內訌,當街劈友,又或本地黑幫尋仇私了,刀來腳往,涉案人士被斬至鮮血淋漓,近年屢見不鮮。即使不涉黑幫,人們在治安不靖的破窗效應影響下往往變得暴戾,動輒暴力相向,例如牛池灣行人隧道斬人案、黃大仙中心男學生遭持叉男追嚇、荃灣躁漢揮刀恐嚇菜檔職員等,沒完沒了。至於變態兇殺案今年更是特別多,荷里活廣場斬人案、大埔龍尾村名媛蔡天鳳碎屍案,元朗康樂路買兇殺人案等等,每一宗都駭人聽聞,轟動一時。 港人不安 高官無感 更不必說,本港販毒案愈掃愈有,匪夷所思的車禍隔三差五發生,電騙案更是如入無人之境,整個香港瀰漫一股不祥之氣。奈何港府至今仍然自我感覺良好,不僅對假難民繼續中門大開,無任歡迎;對治安急劇惡化同樣無感,執法部門甚至認為暴力案件急升只是「錯覺」,皆因去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嚴重,較少人出街,與2019年同期相比,罪案數字只是相若,並無變差云云,完全懶理市民感受。 與輕視社會治安截然不同的是,高官們無比重視國安案件,單是7·1便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布防。誠然,國家安全是重中之重,特別是經過黑暴一役,香港元氣大傷,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但必須指出,社會治安同市民安居樂業息息相關,一樣不可輕忽視之。很可惜,人們如今的觀感是,執法部門重國安輕治安,對治安顯著惡化置若罔聞,議事堂上的代議士同樣不置一喙,個個把頭埋在沙堆。 香港成為世界知名的法治之區、宜居宜商城市,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很多代人努力建設的成果,無奈隨着暴力罪案成為新常態,宜居宜商早就名不副實。相反,用腳投票的香港人絡繹不絕,移民潮不見停止。人們必須要問,究竟香港治安還要惡化到甚麼程度,才會獲得高官重視?治安毒瘤還要貽害港人到甚麼時候,才會讓港府正視問題?執法部門何時才肯認真振衰起敝,還大家一個安全城市?

三份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發還城規會修訂

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今日(七月七日)公布,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已把三份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發還城規會作修訂,分別是慈雲山、鑽石山及新蒲崗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牛池灣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及大嶼山南岸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以反映最新土地用途建議。 載有修訂項目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將按照《城市規劃條例》展示予公眾查閱。 慈雲山、鑽石山及新蒲崗分區計劃大綱圖及牛池灣分區計劃大綱圖對上一次於二○二三年四月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而大嶼山南岸分區計劃大綱圖對上一次於二○一八年一月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

東九龍綫方案或延遲出台

醞釀近10年的東九龍綫,一直只聞樓梯響,至去年底政府透露擬在東九龍興建「高架無軌捷運系統」,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上月透露,今年中公布東九綫詳細研究結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在立法會回應質詢時指,相關研究已到最後階段,運流局計畫今年內會完成研究並向公眾諮詢走綫等細節。此話一出,引起部分人猜疑:東九綫方案是否又要等一等? 東九龍鐵路發展早在《鐵路發展策略2014》已提及,初時建議接駁鑽石山站至將軍澳綫的寶琳站,途經彩雲、順天、秀茂坪、寶達。歷經多年演變,項目尚未動工,改用高架無軌捷運系統取代重鐵,走綫亦只由彩虹東至寶達等6個站,不入將軍澳。 林世雄上月表示,今年中會公布東九綫詳細研究結果,又指內地「雲巴」技術適用於香港,但結果何時公布,至今仍未有聲氣。有知情人士透露,曾私下向發展局和運流局了解,研究計畫的確有可能延遲,相信局方是希望待研究更全面後才公開,可能要到10月《施政報告》時才一併公布。 有議員則指,由於「雲巴」是較新提出的建議,這與政府原先的研究內容有不同,未知是否因此導致研究延遲。 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政府兩年前委託顧問公司進行可行性研究,顧問合約已於今年6月底結束,相信報告已交予政府,但政府亦需時審視和消化報告,再提出建議。 他分析,兩年前進行研究時未提出「雲巴」等新技術,但現時有空間考慮採取不同創新科技,甚至結合啟德的交通系統發展,提升九龍東整體交通效益,因此可能稍為延遲公布,不排除交由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送禮」。 鄧家彪指,不同企業均希望參與香港交通規劃,早前城巴曾向議員介紹東九龍綫BRT(巴士捷運系統)方案,巴士到達總站寶達後,可離開導軌直接駛上安達臣,內地亦有公司對東九綫項目感興趣。 另一九龍東議員顏汶羽則說,據他了解研究計畫沒大變化,主要卡在技術問題,如適用系統、橋躉高度等,而今年政府收到有關「雲巴」的建議後,亦要在短時間內研究資料。 他認為政府可分開處理,研究項目「成熟一項公布一項」,始終東九居民對鐵路配套已苦等多年。運流局回覆指,研究已進入最後階段,完成後會制定未來路向,適時公布下一步工作。

晤溥仁家長學生 江玉歡承諾助「救校」

黃大仙的獻主會溥仁小學因收生不足,申請「特別視學」遭拒,最快3年後停辦。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江玉歡昨應家長教師會及校友會邀請,到校與部分小一家長及學生面談,她透露已聽聞有現職教師打算離巢,質疑教育局未考慮基層家庭及特教生需要,承諾會協助爭取「救校」。校友會主席彭少芳指,學校在新學年各級插班生增加,認為學校仍具吸引力。 江玉歡昨與家長在校內面談約一小時,期間多名家長反映對學校停辦感到憂慮,家長梁太指學校停辦,影響特教生兒子的學習成效,「他在這裏得到很大的自信心,如要轉換環境必定無所適從。」 校友會:插班生增加 同為特教生家長的朱太指,兒子曾就讀傳統名校,甫轉校便收到「噩耗」,「這裏教師不會視特教生為『怪胎』,用真心與他們建立關係」,認為無法找到學習環境和氣氛相若的學校取代。 江玉歡對家長情況深表同情,亦聞言有教師正計畫離巢,質疑當局未深入了解基層家庭及特教生需要,便貿然殺校,「辦學不是做生意,不是看到數字『唔靚』便一刀切殺校」,她承諾再次到訪學校,與校長、家長等不同持份者溝通,整合意見後向當局遞交計畫書,協助學校爭取繼續辦學。校長余詩慧指,學校正統計離職教師及退學人數,料下月能掌握有關數據,但未回應傳媒提問。 校友會主席彭少芳指,新學年各級插班生人數較往年多,反映學校仍有支持者,「家長從報道中得知學校悉心照料特教生,決定把握時間入讀。」她指辦學團體仍積極與當局溝通,加上議員協助,冀能成功「救校」。

荷里活廣場命案 機構:九成求助者走出陰霾

【本報訊】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兇殺案後,不少市民情緒受困。專責精神健康非牟利機構「利民會」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即時通》,支援情緒受困的市民。該會指出,事後曾有兩成求助者受嚴重情緒困擾,有人出現呼吸困難、拒絕外出等徵狀,有街坊甚至出街買飯盒也有困難,但至今近九成求助者已逐漸走出陰霾。 從《即時通》來電者背景可見,近半求助者有精神健康或情緒困擾背景,來電者的情緒反應會因應自己對事件的認知與關聯程度而不同,例如是否居住或經常出現事發當區、與受害者是否有相似背景、觀看相關報道次數等。部分出現劇烈情緒反應的求助者,腦海反覆出現案發影像、呼吸困難、驚慌及拒絕外出等。輔導員會即時協助進行紓緩練習,例如調整呼吸節奏。 精神復原人士憂被污名化 有居於鑽石山的求助者表示不敢外出,連買飯盒亦有困難,輔導員與求助者一同尋找短期應對方法,如暫時網購食物,長遠則要重拾信心。如求助者的劇烈情緒反應持續3周至一個月沒有減退,甚至惡化,會協助他們接受專業支援。經《即時通》電話跟進訪問後,至今86%因事件而出現即時劇烈情緒的求助者的不安感已消除,少數仍驚慌的,已安排被轉介到精神健康相關服務跟進。 大部分有情緒困擾背景的求助者擔心事件加深社會大眾對精神復原人士歧視、標籤和污名化。其中來電者Andrew (化名) 為輕度情緒病患者,數次來電尋求協助,指對事件非常恐懼,出街變得警覺,亦擔心事件令僱主對自己有偏見而影響工作,擔心被人知道自己患病。Andrew現減少看相關新聞,使用一些放鬆方法希望淡化不安感。利民會盼透過不同渠道,促進市民對精神健康認識,呼籲市民避免受坊間對精神病的偏見和負面看法影響,勿標籤化有需要幫助復原人士及其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