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盛人生

「情緒健康」(Emotion Wellness)

1. 引言

在健康「八」面向中,情感維度 (emotional dimension) 包括感知和接納自身感受。 當一個人心理健康時,他對自己和生活感抱有積極和熱情的態度。 他亦有管理自己感情和相關行為的能力,包括能實際地評估自己的情感需求,從而恰當地運用情緒管理能力及抗壓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更能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 因此,我們必須意識並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若要能够自由地表達和管理感情,你必須綜合自身感情和思想作出合適的應對選擇和行為。 在獨立生活和工作的同時,你必須意識到尋求別人的幫助非常重要。透過打好相互承諾、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你才能與他人建立相互依賴的關係。 麻木的心態並不健康。事實上,心理健康的人永遠具有高低起伏的情緒。你將會意識到你必須學習接受新挑戰,承擔其風險,以及好好正視日常的各種小衝突,才能真正達至心理健康。

基本情緒理論 (Basic Emotion Theory)

基本情緒理論指出人類有六種基本情緒(歡喜、悲哀、恐懼、憤怒、意外和厭惡),每種情緒都會以迴圈模式表現出來,並以某些特定的前因產生。這些基本情緒對生物的進化和社會適應能力十分重要,故此得以保留。每一個情緒都各有神經系統,亦有固定的表面特徵。

 

研究發現,情緒與我們的幸福感、學習、工作能力和社交互動環環相扣。

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HBM)能預測情緒的健康發展方向和指出維持健康行為的背後成因。該心理學模型表示,我們可以通過(i)自覺罹患性、(ii)自覺嚴重性、(iii)自覺利益、(iv)自覺障礙、(v)自我效能感和(v i)行動提示預測自己的行為變化。情緒健康模型沿用這些行動線索作判斷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何謂幸福感?

我們不多提及幸福感,一般多說「快樂」。其實這兩個概念息息相關。幸福感是指當人類自身能建立滿足感和安全感,就能從而產生一系列欣喜和愉悅的情緒。由此可見,幸福感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

自覺罹患性:

自覺罹患性指的是你認為自己會患上某種疾病的可能性。 HBM預測,認為自己較容易患上疾病的人比一般人更傾向進行降低患病風險的行為。然而,這種自覺罹患性會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在新冠肺炎肆虐下,自覺罹患性越高的人越會做好防疫措施,但這種「極有可能會患病」的想法亦會構成沈重的心理壓力。

自覺嚴重性:

自覺嚴重性指的是你認為疾病又多嚴重。每個人對疾病嚴重程度的解讀都不一樣。有些人傾向相信他們學習的醫學知識、數據和資訊;有些人則著重於疾病對日常生活的負面影響。比如說,患上疾病可能會令我們失去工作,遇上經濟困難、家庭問題、身體疼痛及不適。種種因素都會影響人們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判斷。

自覺利益:

自覺利益指的是當我們進行降低疾病風險的行為時(例:為了防止染疫而戴口罩),我們如何評估這些行為的功效。當我們認為這些降低疾病風險的行動的功效越高,我們就越有可能進行這些行為。HBM指出,我們判斷行動的價值有可能與客觀事實無關。

自覺障礙:

自覺障礙指的是當我們進行某種健康行為時,我們會意識到的潛在障礙。這些障礙都會阻止我們進行這些行動。比如說,我們知道情緒低落時向家人和朋友尋求協助會幫助我們的情緒健康,但也許我們會害怕給別人添增麻煩(自覺障礙)。故此,自覺障礙其實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

HBM建議,若要讓情緒得以健康發展,
我們對自己採取的行為的自覺利益必須大於自覺障礙。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當我們進行某種健康行為時,我們如何評估實施的成敗。不同的自我效能的標準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比如說,若我們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我們將會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並不會逃避挑戰,因為我們認為挑戰時必須好好掌握的任務。HBM指出,適當的自我效能感能給我們帶來自信心。這種心態對我們的行為變化息息相關。

行動提示

行動提示指的是我們會因應哪些內部或外部提示進行某種健康行為。HBM理論指出,若我們要促進某種健康行為,我們需要一些線索去觸發其發展。例如:社會支持(psychosocial support)是重要的行動提示。社會支持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個人察覺或感受到他人關心和協助的程度。這種精神支持有助保護我們的心理健康。它們能預防和治療任何類型的精神疾病。社會給予的精神支持基於很多因素,包括婚姻狀況,喪親之痛,工作環境,社會地位和社會融合度等等。

 

社會公民特徵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社會公民特徵是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 例如,年齡、種族、宗教、教育及婚姻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工作意願和分享知識的意願。這些潛在因素都會大大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及行為。

你快樂嗎? 測試小貼士

WHO-5幸福指標量表

這個量表衡量有助衡量我們有多快樂。項目包括我們有多積極、多快樂以及有多少正面能量。 這個量表被大型國際調查廣泛沿用,在測量心理健康方面有很高的可信度。

[按可以在 7. 測試站 的其中一個地方作測試]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牛津幸福度問卷
這個問卷有助衡量幸福感、積極感受和享受生活的程度。 這些都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Warwick-Edinburgh Mental Well-being Scale, WEMWBS 愛丁堡積極心理健康量表
這個量表測量有助於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功能。當中包括:快樂、放鬆、自信、自主性、活力、樂觀和積極的人際關係。

Mental Health Continuum Short form, MHC-SF心理健康連續量表

這個量表有助測量心理、社會和情緒健康。

2. 情感需求三部曲

若要達到情緒健康,我們不能否認自己的感受。我們應該要學習意識並接受自己的情緒反應。

第一步:認識自己的情感需求

  1. 你有否讓自己敞開心扉,坦承自己的感受?
  2. 你有否發展安全及健康的社交網絡,並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你有否視挑戰為成長的機遇?
  4. 你能否認識到自己的短處?你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嗎? 你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你必須每天反思自己的情緒,才能認識到它們能教會你什麼,以及你應該如何表達它們。你可以考慮使用日記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從而幫助你設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滿足情緒需求。最後,你可以嘗試找一個令你最放鬆的地方,或找一個可以令你放鬆下來的活動。當你覺得有放鬆的必要,想要在安全的空間安靜下來,就去那個地方或進行那個活動。

第二步:認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1. 你有否參加過情緒支持小組?你有考慮過成立一個嗎?
  2. 當你情緒低落時,你會如何處理?你會把你的想法寫在日記裏嗎?還是聽音樂,或者和家人或朋友聊天?
  3. 你試過用瑜伽、呼吸或冥想練習來集中精神嗎?
  4. 你每天都保持著一種管理情緒的習慣嗎?
  5. 你有否給予自己足够的時間去完成工作?

 

首先,你需要意識到自己管理情緒的策略是否適用於自己。例如,試想想當自己感受到一種負面情緒時,你會怎樣管理?情緒真的會在這種管理策略下得以舒緩或改善嗎?倘若這種策略適用於你,請你繼續投資於進行這種情緒管理方法;倘若它不適用於你,你必須及時止損,再尋找一種新的負面情緒管理方法。

 

例如,你可以發掘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或從建立一種興趣入手。 這將有助於調節你的精神和情緒。你可以先尋找有興趣的運動,再尋覓一個體育活動場所,比如健身房或健身中心,同時開始制定適合自己的睡眠計劃和飲食計劃。

第三步:認識自己的抗壓能力

  1. 你有否學習適合自己的壓力管理方式?
  2. 你能否意識到壓力的觸發因素?
  3. 你會否覺得壓力使你變得麻木,使你覺得自己不是自己?
  4. 你會否培養積極的想法和情緒?
 

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是一種會帶給我們龐大壓力的非理性思想:

  1. 非黑即白思想(All or nothing thinking)指當我們過分集中在負面細節上,選擇性地除去事件的其他部分。例如:當我們找不到某一份工作,便認為自己「徹底失敗」。
  2. 情緒主導(Emotional reasoning)指當我們單憑個人感覺來作判斷或結論,便會忽略事實的客觀面向。例如:當我們感到很焦慮,便會認為其他人一直盯著自己。
  3. 自我針對(Personalization)指我們會把負面事件全部歸根於自己的緣故,並沒有考慮其他更合理的原因。例如:當家人不開心時,便會認為完全是因為自己惹怒了他們。

 

在處理壓力的時候,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是心理治療中的常用方式。我們必須學習辨識非理性的思想,然後嘗試用理性的思想取而代之。在有壓力的情况下,你可以學習深呼吸或其他放鬆技巧。在沒有壓力的情况下,你應該嘗試練習不同的應對策略。 這樣你才能更妥當地裝備自己面臨挑戰。多讓自己在消極的時間中找出積極的一線希望,從而支持其他人這樣做。

3. 疫情的影響

香港人都不快樂

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香港最新自殺數據及趨勢,香港的自殺率在2022年3月分已經響起「極高」的警號。一般來說,全年的自殺估值的平均數為1.8,但現在的自殺估值為4.05,已經超越了3.55的「極高」警戒線。當中自殺的「高危群組」是55歲或以上的族群,大部分人士都受精神困擾。

 

高齡人士自殺率

整體高齡人士的自殺率一直較其他年齡組別為高,當中60歲或以上男性的自殺率從2009年最高的34.0一直回落至2020年的24.5。60歲或以上女性的自殺率2020年是15.3,相比2019年的11.9有明顯上升。

 

青少年自殺率

近年,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各界關注。在15至24歲的年齡組群裡,女性的自殺率有明顯升幅,從2019年的4.0上升至2020年的6.1。在15歲以下組群,男性的自殺率為1.3,較2019年0.7的高,女性則維持在1.2。

 

有自殺念頭時我該怎麼辦?

當你意識到自己有此念頭時,請先嘗試釋放壓力、深呼吸、…,做自己分散自己注意力或者可以舒緩壓力的事,例如聽音樂、唱歌、看電視…等。

然嘗試找家人、朋友,病房裡的護理人員、工作人員等,說出你的感受,減少內心的痛苦與恐懼。你也可以選擇用書寫的方式寫在紙上、或以圖畫方式表達你的感受。

致電「社區資源」熱線,即時求助。

請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如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護人員、社工等。

如何提升心理健康?

building8

多溝通,保持與不同人接觸

有研究表示,社區和家庭聯繫是防止自殺的重要保護因素。家庭成員的慷慨幫助(身體力行的援助,例如幫忙煮食)及精神支持都能增強家庭關係的韌性。現代價值觀並不重視長輩的閱歷,甚至是貶低其重要性,認為長輩沒有收入、存款,是不能依靠的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指出人生有8個階段,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與肯定。年長一輩的課題是「絕望v.s.整合」,意指到暮年之時,回顧對自己的一生是否滿意及是否有意義。長者抑鬱症與若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息息相關。

 

由此可見,照顧長輩並不是膚淺的百依百順與生活服侍,更不是給了錢就能了事。長輩的心理健康十分關鍵:我們應該協助老人獨立自主華人文化提倡的價值觀(例:尊重長者,一家人必須齊齊整整等)亦有助考慮自殺預防策略。與孑然一身的同齡人相比,有適量的社交互動能帶來更多健康益處。有專注於長輩的研究發現,若長輩能多與朋友、配偶和家人共度閒暇時光,將有助減少孤獨感,亦有助預防糖尿病等長期慢性疾病。

 

跨代共融指促進不同世代的人,在同一個社會中和諧共處。這種相處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從而消除偏見及負面印象,達到互相信任、支援及尊重。根據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透過增加雙方的接觸能有效消除誤解。這種接觸一定要雙向主導,並不能單方面主導(例如:年輕人只是做義工到訪獨居老人家裡。)透過增加雙向主導的互動,才能增加不同世代之間的同理心,從而更加明白及理解對方。

 

有研究表示,社區和家庭聯繫是防止自殺的重要保護因素。家庭成員的慷慨幫助(身體力行的援助,例如幫忙煮食)及精神支持都能增強家庭關係的韌性。現代價值觀並不重視長輩的閱歷,甚至是貶低其重要性,認為長輩沒有收入、存款,是不能依靠的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指出人生有8個階段,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與肯定。年長一輩的課題是「絕望v.s.整合」,意指到暮年之時,回顧對自己的一生是否滿意及是否有意義。長者抑鬱症與若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息息相關。

 

由此可見,照顧長輩並不是膚淺的百依百順與生活服侍,更不是給了錢就能了事。長輩的心理健康十分關鍵:我們應該協助老人獨立自主華人文化提倡的價值觀(例:尊重長者,一家人必須齊齊整整等)亦有助考慮自殺預防策略。與孑然一身的同齡人相比,有適量的社交互動能帶來更多健康益處。有專注於長輩的研究發現,若長輩能多與朋友、配偶和家人共度閒暇時光,將有助減少孤獨感,亦有助預防糖尿病等長期慢性疾病。

 

跨代共融指促進不同世代的人,在同一個社會中和諧共處。這種相處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從而消除偏見及負面印象,達到互相信任、支援及尊重。根據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透過增加雙方的接觸能有效消除誤解。這種接觸一定要雙向主導,並不能單方面主導(例如:年輕人只是做義工到訪獨居老人家裡。)透過增加雙向主導的互動,才能增加不同世代之間的同理心,從而更加明白及理解對方。

定時運動運動能改善生理健康,同時改善心理健康。研究發現,運動能通過激發腎上腺活動、去甲腎上腺素和釋放多巴胺來調節情緒。運動都有抗焦慮和抗抑鬱的功效。運動也有助分散注意力,釋放壓力,讓我們有效控制情緒,從而改善心理健康。運動可以增強活力和自尊感,透過短期的心理效應減少焦慮、疲勞和緊張感。

 

建立放鬆技巧

研究指出,漸進式肌肉放鬆可以减少神經系統的活動,從而减少焦慮和壓力。步驟包括肌肉的收縮和釋放,都有助放鬆身體,從而改善身體的整體功能以及降低身體積儲的壓力。

 

瑜伽

瑜伽練習能影響許多身體功能。透過調節呼吸模式及身體伸展,瑜珈聯繫能減少焦慮和壓力,從而增加幸福感。 瑜伽主要通過改善面對壓力的身體反應來調節心理健康。研究顯示,瑜珈練習可以增強免疫力和有助更妥當地調節壓力和負面情緒。

 

音樂

研究強調,不論任何族群,聆聽輕鬆的音樂可以減少激動、焦慮、憤怒和消極的想法。節奏穩定緩慢、重複、流暢的音樂都能減少神經系統活動,從而紓緩焦慮和高壓的狀態。此外,放鬆的音樂可以分散注意力,讓聽眾從消極的想法分心,專注於愉快的想法。

 

獨處

最後,你必須學習定期花一些時間獨處。你要練習積極的自我肯定和正面的自我對話。這些習慣有助改變你的想法、情緒和態度。獨處亦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心理學家凱倫·賈斯珀(Karen Gasper)和布裏安娜·米多伍德(Brianna Middlewood)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人處於獨處並感到空閒或無聊時,創意會比一般人強。然而,人並沒有好好重視獨處的重要性。現代人經常把幸福感與生產力聯繫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缺乏社交的人難免會自覺不安或格格不入。事實上,獨處能讓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消減疲勞和壓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