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同行

對老一輩來說,可能自己當年年紀輕輕已經要工作幫補家計,所以學歷「夠用就得」,應盡早出來工作,而且勤於工作,才能多勞多得。相反,由於時代變遷,為增加競爭力,年輕人多更重視提高學歷、自我增值,最好多精通幾個專業,才能更靈活面對各種機遇。

「以前社會好艱苦,食都冇得食,個個都要幫手養家。」

「計我話,而家中六畢業,都係基本乍。再讀多啲書、進修下,第時搵工都多啲選擇!」

「以前嘅工作大多係低技術或勞動力,多勞多得,唔洗太高學歷!就算係初中畢業,出嚟都有大把工作,行行出狀元,個個捱得都有出頭天!」

「而家唔同時勢,社會上有一種講法叫『學歷通脹』,即係愈來愈多人曾接受高學歷教育。而家社會普遍認為,有大學或以上學歷,讀專科做個專業人士,對搵工比較有幫助啊!」

「都係嘅,讀多啲書、識多啲嘢都好。以前我哋做嘅工作好多唔需要咩特別技術,好似工廠整玩具、車衫,唔洗讀太多書都可以搵錢養大你地幾兄弟姐妹。」

「而家好多工作都要『一人分飾幾角㗎』,好多『打工仔』都有唔同技能,可能又識設計,又識帶活動,又識電腦做文件工作。」

「以前放工就翻屋企,照顧屋企人,冇咩閒錢再去參加咩活動,街坊聚埋一齊喺屋邨傾下計、打下衞生麻雀已經係一種活動。」

「至於而家,除咗喺大專學院學習學術知識,年輕人都中意喺其他途徑自我增值,例如坊間興趣班、網上自學平台等,都有好多新事物。仲可以係Youtube頻道既社交媒體同人分享所見所學所想。」

雖然彼此成長背景、學歷不同,但現時長者與年青人一般都認為學業是重要的,尤其是對日後的事業發展。但隨著「學歷通脹」,大學學位再不像以前般罕有,甚至被稱為社會的「入場券」,還需不同技巧(例如:社交、合作)才可以在社會立足。現時,香港已經由昔日的「工業型社會」轉型成「知識型經濟」,不再是工業的「多勞多得」的模式,而是更重視創新、知識、科學等。長輩鼓勵年輕一輩努力學習之餘,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獨特的個人興趣、目標,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範圍發展,成就其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