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盛人生

「生理健康」(Physical Wellness)

1.引言

在健康「八」面向中,「生理健康」(Physical Wellness)指讓身體意識到到定期保養的必要性。當中包括了定期體育活動、控制營養和飲食,同時避免吸煙、吸毒和過量飲酒的習慣。 通過結合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身體就能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

 

如你希望走上健康之路,你將需要花時間努力鍛煉體力、靈活性和耐力,同時採取安全預防措施,包括自我護理和適當使用醫療系統。 身體健康的層面小則學習如何護理任何細小疾病,大則判斷何時需要專業醫療護理。 通過走上健康之路,你將能够監測自己的身體症狀,瞭解身體的警告信號。 你會理解並明白飲食營養和你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

身體健康≠沒有疾病

身體健康不僅意味著沒有疾病,還意味著需要保持一種氣宇軒昂的生活方式。 為了達到這種生活質素,我們需要養成一系列健康習慣,如常規體檢、免疫接種、安全預防措施、性傳播感染篩查、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定期鍛煉等等。 它還涉及避免或儘量減少危險行為,如使用酒精、烟草和其他藥物。 最重要的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在於發掘什麼樣的健康習慣能讓你感覺更好,而且適合你的生活管道、活動能力和健康水准。

 

與社區和周圍人的聯系能保持社交健康,從中瞭解自己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作為瞭解其他多元化背景的橋樑。 為了建立社交健康,我們需要積極參與和改善社區,與他人建立聯系,建立正向支持的社會網絡,發展有意義的關係,創立安穩和包容的空間。

生理健康於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長久以來,在規劃衛生服務時,人們一直認為精神和身體是分開的概念。 其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可謂唇齒相依。外表好看、心情愉悅等等的生理益處往往能帶來心理益處,例如增強自尊、自控力、决心和方向感。 同樣地,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問題的人,固然比只有單一問題的人需要面對更複雜的治療和更糟糕的結果。

生理及精神疾病的合併症並不僅僅是偶然的結果:在身體不健康的人群中,抑鬱症等常見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比身體健康的人更高。這種患病率在某些長期疾病中(包括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心血管疾病)更為顯著。 顯然地,生理及精神疾病合併症的存在進一步增添了患者的負擔。這些合併症不僅令身體機能一落千丈,而且醫療成效只會事倍功半。 除身體狀況外,抑鬱症還會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尤其是長輩。 同樣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患有持久性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有更大風險會患上身體疾病。 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病人更高可能性過早死亡。比如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比一般人少20年。

建立生理健康的良好習慣

  1. 大量研究表明,不論年齡、性別、種族或現時的健康水平,多運動對每個人都有顯著的好處。請謹記鍛煉身體! 即使每天步行30分鐘,每週步行三次,也能改善你的健康狀況。
  2. 記住維持健康飲食。 避免油炸食品、清涼飲料、加工肉類和糖果。 試著每天在飲食中加入5份水果和蔬菜。
  3. 不要不吃飯。 尤其是早餐,它會减慢你的新陳代謝速度,並可能導致體重增加
  4. 避免不良習慣:頻繁飲酒、吸毒等。 若要喝酒,對男士來說,一次最多只能喝五杯;對女士來說,一次最多喝四杯。盡量不要玩飲酒遊戲,也不要在喝酒期間喝水。
  5. 每晚至少睡6-8小時。
 

講就容易,做就難呀!

健康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個人充分意識並選擇積極維持。積極地維持健康習慣和活動對個人健康有重大貢獻。

方法包括:

  • 讓身體狀況和經濟保持穩定
  • 參與對職業和人生目標有幫助的活動,提供生活意義感
  • 參加支持性的社交網絡
  • 保持情緒健康
  • 滿足進步的追求
 

然而,建立良好的習慣和消除不良的習慣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對於患有精神疾患或患有物質濫用的人而言。 對於這類患者,病史、治療、精神或醫療狀況相關的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而這些因素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在你對自己‘沒有動力’感到失望之前,請不要急著將缺乏動力等同於缺乏行動。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重新建立習慣和維持一套習慣之間的互動。

如何增強行動力以維持生理健康?

動機、意志力和獎勵是行為改變和習慣形成的三個要素。患有精神疾患或患有物質濫用的人創造和維持健康習慣。 這些要素都在促進自我引導性的改變,而不是受外界控制、影響和改變。精神康復的首要原則和價值觀包括「自决」和「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注重自我引導性的改變,才能改變行為和形成習慣。

 

談起動機,聽起來有點神秘,因為它是一種內在狀態。但理論和研究表明,動機需要參透一些因素才能促進人們採取行動做出改變。 很多時候,人們錯誤地把行動及動機劃一:沒有行動=沒有動機?然而,動機可以在沒有行動下的情况下存在; 行動可能只有在達到某個臨界點才會開始。

動機  ≠ 行動

動機 + X = 行動

 

各種促進行動力的因素包括深層原因、意志力和獎勵。

尋找深層意義

當目標能代表更大的人生價值觀,就能激發行動力。當自己開始鬆懈,提醒自己為了什麼建立習慣。例如,我們可以把將維持健康習慣與更大的生活目標和價值觀聯系起來,比如希望健康長壽,與家人共度天倫之樂;或在工作中發揮作用,為了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而努力維持習慣。

意志力

事實上,燃起意志力需要能量。 在實驗室研究中,即使是自我控制的運動也會導致大腦葡萄糖燃料的大幅下降。此外,當我們抵制誘惑和做出决定時,都需要類似的認知功能。一個人平均每天做出200多個與食物相關的决定,以及在其他生活領域的無數選擇。許多人發現自己在晚上容易受到食物誘惑。 有些策略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流失。 例如,限制食物選擇可能有助於維持改變飲食的努力; 或與同伴一起遵守維持健康飲食習慣的計劃可以減少鬆懈的機會。

 

對於那些自稱懶惰或缺乏意志力的人來說,在進行巨大的改變前,必須减少衝動以及強化新增對延遲滿足的容忍度。 研究發現,即使是像改變坐姿這樣簡單的事情也能產生影響:通過改變懶散的習慣,人們增强了意志力,在與坐姿無關的任務上也得心應手。 在那些最認真地遵循建議的學生中,進步最為顯著

獎勵

獎勵亦能激發行動力。儘管如此,外在獎勵往往難以達到長期堅守習慣的效果。實際上,我們需要向改變習慣的這個行為索取內在及本質上的回報,才能長期成功。

 

別人的表揚可以是一種獎勵,但一些研究表明,表揚的管道很重要。 例如,過分強調努力(例如,“我知道你在這方面做得很努力”)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實際上,表揚「努力」和表揚「能力」的結果互相衝突。研究表揚影響的人員表示,表揚「投入」、「毅力」、「策略」、「改進」等能增強動機。因為這樣告訴了對方:他們做了什麼才能成功,他們需要怎樣做才能在未來再次成功。而讚揚個人的不變特質,不能賦予對方動力和韌性,只能賦予一種固定的心態。因此,若你或身邊的人再改變習慣的途中感到吃力,可以表揚他們的投入度,以及遇到困難或誘惑時的策略和應對方式,才能獲得正面的迴響。

提升行動力小貼士

若要養成良好習慣和消除不良習慣,許多策略都很有用,包括提高意識、確立改變的原因和製定計畫。

 

 

習慣是怎麼形成的?首先,你必須對你現有的行為有充分的認識,搞清楚自己的習慣迴路:

  1. 提示:你通常會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個不良行為?
  2. 慣性行為:這個不良的慣性行為的過程通常是怎樣產生的?
  3. 獎勵:當你進行這個行為的時候,會有什麼回報出現使其不斷重複發生?
 

例:當我壓力大時(提示),就會去喝酒(慣性行為),喝了大量的酒後(獎勵)壓力就會舒緩好多。

 

 

如果你的目標是消除或改掉一個壞習慣,你必須改掉自己的慣性行為,但嘗試保留提示及獎勵。

 

 

例:當我壓力大時(提示),就會去運動(慣性行為),運動後(獎勵)壓力就會舒緩好多。

 

 

習慣迴路的精萃在於,由於我們在進行某種行為後得到獎勵,該行為才會重複發生。這種過程叫作正向增強 (positive reinforcement)。若要徹底地改掉壞習慣,我們應該將不良的慣性行為作正向懲罰 (positive punishment)。

 

例:當我壓力大時(提示),就會去賭錢(不良慣性行為),但我要把賺到的錢捐去慈善機構(正向懲罰)。

 

 

故此,若要透過習慣迴路改掉壞習慣和建立新習慣,請遵從以下步驟:

  1. 認出慣性行為
  2. 確立提示和獎勵
  3. 運用正向懲罰改掉壞習慣;運用正向增強培養良好的習慣
  4. 反覆練習
 

此外,你必須意識這個壞習慣的發生地點、頻率、進行壞習慣的前後的情緒狀態、外在環境的誘因,以及在養成壞習慣之前的任何行為,從中找出核心障礙,才能對症下藥若你還是沒有什麼頭緒,以下的建議可供參考:

 

 

  • 限制選擇,比如扔掉誘人的垃圾食品或把電視搬出臥室,有助於避免把精力浪費在不必要的决定上,同時增強意志力和毅力。
  • 使用電子可穿戴健身跟踪設備,可以通過提高對現階段表現的認識,促進形成良好習慣。而且有助於設定具體和可量測的目標,並跟踪進度。許多人發現電子監視器的迴響有助於提高動機,能鼓勵持續的努力,並提供獎勵和成就感。
  • 探索訂立目標行為的深層原因,而不僅僅是一個膚淺的理由。 改變的深層原因可以包括個人價值觀和長期目標。當行為動機减弱時,這些深層原因可以提醒自己保持行動和毅力。
 

例:

 

  • 保持健康,以提高功能或壽命
  • 繼續工作,以幫助更多人
  • 活得足够長,才能瞭解自己的孫輩
 

一旦確立了新習慣的願景,就要訂立計劃的目標、實行方法和步驟。

請把目標寫得具體,最好是以可測量的形式書寫。在實現每個目標的道路上,請寫下你認為需要進行的小步驟,以及完成每個步驟的任何獎勵。 亦請規劃好當障礙或誘惑出現時的應對措施,以防脫軌。

2.我們真的健康嗎?你不知道的健康隱患

長輩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容易染上疾病或患有殘疾。 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具體的風險因素,才能避免對長輩的健康構成更多不良的負擔。我們需要留意的風險包括:

 

損傷

跌倒經常導致長輩的殘疾。 跌倒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增加。 跌傷(如股骨骨折)通常需要住院治療或使用昂貴的醫療措施,並造成許多功能限制,導致需要長期護理,包括入住養老院。長輩的身體脆弱,本來就有極大的跌倒風險。這種情況在任何環境都有可能發生。每年大概30-50%生活在長期護理機構的長輩都會跌倒。

 

根據2017年衛生署長者健康中心的統計,曾跌倒的長者中,有10.2%因而骨折。長者跌倒會影響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和生活質素。曾經跌倒的長者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害怕會在此跌倒而避免外出。這些轉變可能會使長者感到情緒低落,重則可導致抑鬱症。

 

老人跌倒造成骨折的常見部位是常見部位是髖關節、脊椎骨、手腕部等。人體上半身一旦骨折,就無法站立和行走,甚至連做起來及翻身都很難。髖部骨折後長期臥床可能會引發肺炎、下肢動脈血栓,壓瘡及尿路感染等併發症,嚴重則可能導致死亡。

非傳染性疾病

健康地衰老是一個貫穿終生的過程。 蠶食生命的有害行為模式往往在生命早期就建立起來,其有可能會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提早死亡。 這些隱患包括:不良飲食及不均衡營養、缺乏運動、吸烟和攝取有害的酒精。種種因素都會種下慢性疾病的種子。其中5種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精神疾病)估計占歐洲地區77%的疾病個案和86%的死亡個案。 當中弱勢群體承擔著很大部分。


儘管吸烟或缺乏鍛煉會產生長期影響,改變有害行為模式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是有益的。 當人們在60-75歲戒烟時,過早死亡的風險實際上降低了50%。 此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體育活動和健康建議”:


“在65歲及以上成年人群組裡,更活躍的人們有更低的死亡率、冠心病患病率、高血壓風險、中風風險、2型糖尿病患病率、結腸癌患病率、乳腺癌患病率。更活躍的人亦有更好的心肺和肌肉健康和更健康的體重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增加活動亦對增强骨骼健康有利。無論是否存在非傳染性疾病,都能在長輩群眾觀察到這些益處”。


此外,健康的飲食、有規律的體育活動、保持正常體重和避免吸烟可以延緩或預防2型糖尿病。

青少年

很多青少年對健康習慣不屑一顧,仗著年輕揮霍身體健康,殊不知健康和時間一樣,總是一去不復返。以下是一些青少年未必注意到的健康隱患:   營養不良 根據衛生署2018至2019年度的健康行為調查,在15歲或以上的市民種,有 95.6% 的人士每天食用少於五份蔬果,女士中有 94.1%,男士中有 97.2%。調查亦發現,在該群組中有9.9% 的人士每天至少進食加工肉類和相關產品(例如罐裝肉、火腿及香腸)一次,女士中有6.8%,男士中有13.3%。 進食足夠分量的蔬果是健康飲食內基本的元素。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最少食用 400 克的蔬果(約為5份蔬果)以預防各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糖尿病及部份癌症。研究顯示,進食加工肉類可能會導致大腸癌。青少年應該避免進食加工肉類及相關產品。     損傷 青少年經常因為捲入意外而導致殘疾甚至死亡。 2019年,超過115000名青少年死於道路交通事故。 許多死者都是無辜的 “易受傷害的道路使用者”,包括行人、自行車手或電動騎車使用者。在許多國家,道路安全法律需要更加全面,更需要加強執行這些法律。此外,年輕駕駛人需要遵從安全駕駛指引,禁止在酒精和毒品的影響下駕駛。 溺水也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估計,2019年有超過3萬名青少年溺水,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男孩溺水。 若要實行預防措施,兒童和青少年必須學習游泳。   酗酒和吸毒 濫用藥物及酒精是重大的健康隱患。 它會降低自控能力,增加危險行為的風險,例如危險駕駛。 它是造成傷害(包括道路交通事故)、暴力和過早死亡的源頭。 它還可能引發晚年的健康隱患,導致提早死亡。大麻是年輕人中最受廣泛使用的精神藥物。根據統計,約4.7%的15-16歲人群在2018年至少使用一次大麻。 兒童和青少年的酒精和藥物使用會影響神經認知,更可能會導致行為、情緒、社會和學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