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建築學系以AI研究重建彩虹邨 何永賢冀業界更好運用科技做好新設計

房屋委員會正開展研究重建彩虹邨。身兼房委會主席的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上周聯同房署職員到香港大學參觀港大建築學系2023年度秋季作品展,今次的展覽正正是以彩虹邨、彩雲邨作為研究個案,各位學生的作品即使風格極為不同,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均以AI去輔助這次的設計,何永賢期待業界能更好地運用科技,配合政府的豐富實戰經驗,為未來做出更精彩的設計。何永賢今日(10日)於社交專頁發文,指與學生交流中,他們講述了自己如何在輸入一些條件要求後,以AI圖像生成技術,產出多個針對屋邨特點的設計,並可再作修改生成不同方案,但同時留住舊屋邨的建築特色,和居民最喜歡的空間點滴。除了可以比較各方案的優劣異同,也大大提升了構思方案的效率,並能在過程中突破想像。她指好的設計工具可以幫助凝聚共識,將虛無變得實在。何永賢稱有學生分享說,與街坊交流時,發現各人均希望屋邨變得更好,但何謂更好,很多人都沒有具體想法,但透過輸入一些關鍵字和影像、街坊口中重要但零碎的特點,AI亦可以幫忙生成不同景象,讓街坊更易選出自己心中所想。從這些學生的實驗作品可見,AI將會為建築設計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行人最後還參觀了建築學系的3D打印實驗室,看到有不少有趣的工作在進行中,一些建築上難度很高的形狀,都可以透過3D打印實現。何稱期待業界能更好地運用這些科技,配合政府的豐富實戰經驗,為未來做出更精彩的設計。

30%滲水投訴調查逾90日 議員斥程序繁複 促善用科技加快進度

樓宇滲水令鄰居深感滋擾。由屋宇署及食環署組成的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在去年首9月共接獲約34,361宗舉報個案;而在當月有約1萬宗仍正進行調查。滲水辦指在2020至2022年間,約70%個案可於90個工作天內完成調查並告知結果。但議員楊永杰不滿滲水辦表現,指其跟進程序繁複,積壓大量舉報個案,促請滲水辦利用科技加快調查進度,並放寬展開調查門檻。滲水辦現時的調查分3階段,首階段會量度滲水位置的濕度是否達35%或以上,若是則會安排第2階段調查,進行排水管色水測試等,確認滲水源頭;若未能找出滲水源頭,則會安排第三階段調查,由顧問公司在單位地台、牆壁等進行蓄水或灑水測試,以及採用紅外線熱成像分析及微波斷層掃描等科技偵察滲水源頭。楊永杰指出,滲水辦跟進程序繁複,需時較長,導致積壓大量的舉報個案,認為政府應參考公正行,在第2階段調查進行色水測試時,一併使用紅外線或探地雷達等科技,加快調查速度。對於滲水辦自去年第3季在黃大仙、元朗、北區等試行合併第2及第3階段調查,楊認為若然合併調查能大幅縮短調查時間,滲水辦應盡快將試行安排擴大至全港各區。楊又批評目前滲水辦處理樓宇滲水投訴門檻過高,未達標的舉報個案只能循公正行調查,指不時有地區個案與鄰居鬧上法庭,導致鄰舍關係破裂,建議放寬濕度門檻至25%,以受理更多舉報個案,並且設立樓宇滲水調解中心,化解住戶間不必要的糾紛,協助雙方達成有共識的解決方案,緩和鄰里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