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探古」稱,竹園聯合村的巷里格局具廣府村落特色,不認為散件式保留一兩件文物在博物館就能呈現該村昔日生活面貌,冀未來發展時能多花心思在保育。創辦人黃洪銓更稱竹園村數百年來見證九龍發展,若政府完全清拆一件不留,是完全抹滅九龍和竹園村的悠久歷史。
同樣面臨重建的市區寮屋區,還有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香港探古」指出,竹園聯合村是廣府人聚居,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則是後期來到的客家人聚居而成。黃洪銓表示,竹園村立村時間可追溯至300多年前17世紀末復界之後,梳式格局在當時廣府村落十分常見,每間屋都向同一方向緊密排列,縱橫軸線相互平行,整齊如梳子般。黃特別提到,在縱軸線的尾端,會特別有一兩間建築物凸出,通常是廟宇或祠堂。
「梳式佈局」橫巷狹窄防海盜
黃解釋,清初定居的年代,廣東不時有寇盜和海盜入侵,每次洗劫都有幾百人行動,故不同村落有各自防衛方法,例如吉慶圍有6米高圍牆,而竹園村的橫巷特別狹窄,令盜賊難拿着武器通過,可起防盜作用。後期客家人來到時,海盜問題已減少,且九龍客家村均是雜姓聚居,故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等客家村不會是如此梳式的佈局。
黃洪銓續說,除了佈局,廣府村和客家村選址亦有分別。較早來到定居的廣府人,能選擇平地面積最廣闊最平坦的地方,周邊亦有農田供耕作,例如新界錦田、八鄉等地,竹園村以前周遭便有大片菜田,後因發展黃大仙區而夷為平地。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則分別依山和海而建,村落佈局呈線性,且茶果嶺臨近石礦場,是以開採石山作業聚居而成的村落。
另兩寮屋村屬客家村 佈局選址有別
黃洪銓認為,歷史並不止存於歷史博物館,而是存於街道鄉市之間,每條村都有各自故事和特色,若能從整個地理區域看,有助更了解村落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