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樂邨火警|醫生:燒傷後72小時為關鍵 嚴重者或會出現併發症

慈雲山慈樂邨樂信樓,今午(23日)有四姊妹疑因賣樓問題爭執,57歲長姊涉持刀施襲,三妹腰部被捅一刀,中刀後奪刀制止,混亂間單位起火,四姊妹疑衣物被燒着頓成「火人」燒傷,事後長姊涉嫌傷人被捕。消防處在記者會上表示,4名傷者身體均大面積二級燒傷,有生命危險。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若燒傷達二級,皮膚已可能會起水泡及留疤;三級燒傷更波及全層皮膚,神經線受損而不覺痛,需要植皮;四級燒傷則連皮下組織、肌肉和骨骼亦已受損。他指,燒傷後72小時為關鍵 嚴重者或會出現併發症,若市民被燒傷,最重要是保持鎮定,先撲熄身上的火,盡快為皮膚降溫,再由專業醫護人員跟進。 陳厚毅指出,計算燒傷面積一般是根據「九分法」判斷,以成人為例,頭部為9%,上胸、上背、腰、腹、每隻手各佔9%,每隻大腿和每隻小腿亦各佔9%,餘下1%為生殖器官位置。 三級燒傷損神經線 傷者反不覺痛 燒傷深度則分為4級。陳厚毅舉例,平日意外碰到熱的東西,已可能造成一級燒傷,皮膚會出現少許紅腫,在此情況下未必需要求醫。至於二級燒傷除傷及表皮外,亦會傷及真皮層,皮膚可能出現水泡,日後亦有可能留有疤痕。一旦出現三級燒傷,傷勢已波及全層皮膚,傷者因神經線受損,反而不會感到痛楚。至於四級燒傷傷者除皮膚外,連皮下組織、肌肉和骨骼亦已受損。 而燒傷程度則要視乎燒傷面積和深度來劃分,例如即使是第三級燒傷,若面積小於2%,亦可能只屬輕度燒傷;若受傷面積較大,例如成人逾25%皮膚二級燒傷,或超過10%皮膚三級燒傷,則屬重度燒傷。不過,陳厚毅指出,這計算方法不能一概而論,舉例若傷及重要器官,例如燒傷鼻或喉嚨令傷者無法呼吸,或燒到臉部並傷及眼睛影響視力,即使燒傷面積較小,亦可能屬嚴重燒傷。 燒傷後首72小時關鍵 損皮膚保護膜可致感染、礙調節體溫 陳厚毅說,燒傷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是因為皮膚保護膜受損,有可能會造成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未能調節體溫等進一步問題;若不幸出現感染,每次感染都會令皮膚留疤風險更高。市民一旦被火燒傷,最重要是保持鎮定,先撲熄身上的火,之後盡快以流動清水降溫,「最緊要唔好再亂搞佢」,千萬切用牙膚、豉油等所謂「秘方」塗抹傷口,以免進一步傷害皮膚;但亦不宜用冰或冰水降溫,以免溫差太大反而加劇傷勢。 下一步的護理則要按燒傷程度而定,陳厚毅指出是保持傷口清潔,以免造成感染,而燒傷後首72小時是關鍵期,燒傷較嚴重的人可能會出現併發症,故或要在深切治療部或加護病房,以儀器監察血壓和心跳,由專責護士密切護理,並可能需要內科、深切治療部和整形外科等跨部門的醫生會診。治療時有可能能要用上抗生素,並要為傷者補充水分,待皮膚沒有發炎、「過咗最危急嗰關」,不再有生命危險後,才設法重建皮膚,例如二級燒傷患者皮膚「未死晒」,仍有機會重建;惟一旦出現三級燒傷,便有需要植皮。 陳厚毅提及,治療方案亦要按受傷位置調整,例如傷及手腳等位置,可能影響活動能力,便需要物理治療師或職業職療師協助後續治理。另外,傷勢亦有可能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或精神傷害,可能要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協助跟進。 起火單位位於慈樂邨樂信樓35樓。消息稱,長姊居於涉案單位,事發前3名胞妹登門造訪,與長姊商討放售另一單位事宜,據知長姊有意賣樓,3名胞妹則反對,4人隨即爆發罵戰,大家姐怒極持刀,並向三妹腰間捅了一刀,三妹中刀後搶刀制止,混亂期間單位亦起火焚燒。消防於下午3時33分接報,5分鐘後趕至現場,於26分鐘後將火救熄。警方以涉嫌傷人拘捕長姊,現正調查事件。 據了解,四姊妹姓黃,其中涉嫌持刀的57歲長姊全身70%皮膚燒傷,單獨由救護車送院。奪刀的51歲三妹除腰部有刀傷外,雙手亦被燒傷,由另一輛救護車送院。至於53歲二妹雙手及背部燒傷,46歲幼妹全身多處燒傷,一同由救護車送院救治。4人送抵伊利沙伯醫院時仍然清醒,但未能清晰對答。其中長姊涉嫌傷人被捕,案件交黃大仙警區重案組跟進。

竹園南邨8旬翁走廊墮下 送院後不治

【on.cc東網專訊】今晨(23日)6時17分,黃大仙竹園南邨雅園樓有住戶報案,指發現一名老翁倒臥大廈平台,懷疑由高處墮下。救援人員到場,將老翁救回地面,他當時已陷昏迷,由救護車送往明愛醫院搶救,惜終證實不治。調查人員在場未有發現遺書,經調查後相信姓嚴(82歲)死者由大廈一走廊墮下,其死因有待剖驗後確定。 防止自殺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生命熱線: 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 18288 社會福利署: 2343 2255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 2896 0000 東華三院芷若園: 18281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 2466 7350 利民會: 3512 2626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 噏」:http://www.openup.hk

巷里格局具廣府村落特色 團體:倘完全清拆抹滅九龍史

「香港探古」稱,竹園聯合村的巷里格局具廣府村落特色,不認為散件式保留一兩件文物在博物館就能呈現該村昔日生活面貌,冀未來發展時能多花心思在保育。創辦人黃洪銓更稱竹園村數百年來見證九龍發展,若政府完全清拆一件不留,是完全抹滅九龍和竹園村的悠久歷史。 同樣面臨重建的市區寮屋區,還有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香港探古」指出,竹園聯合村是廣府人聚居,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則是後期來到的客家人聚居而成。黃洪銓表示,竹園村立村時間可追溯至300多年前17世紀末復界之後,梳式格局在當時廣府村落十分常見,每間屋都向同一方向緊密排列,縱橫軸線相互平行,整齊如梳子般。黃特別提到,在縱軸線的尾端,會特別有一兩間建築物凸出,通常是廟宇或祠堂。 「梳式佈局」橫巷狹窄防海盜 黃解釋,清初定居的年代,廣東不時有寇盜和海盜入侵,每次洗劫都有幾百人行動,故不同村落有各自防衛方法,例如吉慶圍有6米高圍牆,而竹園村的橫巷特別狹窄,令盜賊難拿着武器通過,可起防盜作用。後期客家人來到時,海盜問題已減少,且九龍客家村均是雜姓聚居,故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等客家村不會是如此梳式的佈局。 黃洪銓續說,除了佈局,廣府村和客家村選址亦有分別。較早來到定居的廣府人,能選擇平地面積最廣闊最平坦的地方,周邊亦有農田供耕作,例如新界錦田、八鄉等地,竹園村以前周遭便有大片菜田,後因發展黃大仙區而夷為平地。牛池灣村和茶果嶺村則分別依山和海而建,村落佈局呈線性,且茶果嶺臨近石礦場,是以開採石山作業聚居而成的村落。 另兩寮屋村屬客家村 佈局選址有別 黃洪銓認為,歷史並不止存於歷史博物館,而是存於街道鄉市之間,每條村都有各自故事和特色,若能從整個地理區域看,有助更了解村落前世今生。

市區寮屋區重建 竹園聯合村率先年內動工 民間團體稱300年歷史

在黃大仙廟宇和高樓之間,其中一條香港市區僅存的寮屋村——竹園聯合村(舊名竹園村),今年下半年起政府展開部分不涉及收地及清理範圍的工程,是3個市區寮屋區中率先動工的重建項目。記者入村了解,有居民今年2月收到政府信件通知最遲2024 年下半年須搬遷。有民間團體稱竹園村在300多年前建立,裏面以青磚和花崗石砌成的瓦片金字頂古屋,形式可追溯至清代。據政府2020 年遞交區議會文件,村內並無獲評級歷史建築。家族五代都住該村的李村長對具歷史價值的家園面臨清拆「都有唔捨得嘅」,但關注是否獲合理賠償。 有居民收通知 明年下半年須搬 發展局回覆本報查詢稱,竹園聯合村的法定改劃程序已完成,今年下半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因應竹園聯合村部分範圍不涉及收地及清理,工程將率先展開。整個項目預計可提供約1500 個公營房屋單位, 2029 年起分階段落成。據了解,若收地工程2024 年如期進行,工程或有望比原計劃快。 局方:先動不涉收地範圍 收地順利或早竣 甫進村子,如進入迷宮,淺窄走廊約只容得下兩個身位,經過一些臨時搭建物後便看見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的中式古屋。本身是建築師的「香港探古」創辦人黃洪銓表示,竹園村由林氏所建,是清初恢復邊界後在九龍最早返回定居的3條村落之一,目前只剩下衙前圍村及竹園村,林氏祖先在九龍定居時間更可追溯至宋代。 九龍最早3村之一 30年代產絲綢受歡迎 黃說,竹園聯合村曾有「廣隆安」染布廠和曬布場。翻查資料,「廣隆安」早於1930年代已開始經營漂染布疋生意,後人譚氏稱其出產上乘絲綢,廣受本地市場歡迎,有「黃大仙綢」美譽,惟隨着50年代工業機械化,人手工作坊相繼淘汰。 黃洪銓和團體成員與記者走到「廣隆安」染布廠舊址,巷裏現還留有一塊花崗石製成的「碾布石」及幾間相連古屋,其中一間牆身以青磚砌成、麻石為基座,他們估計當時能以青磚蓋屋的人,可能是講究審美的廣府人,因工序繁複,物料亦相對矜貴。他們稱一間青磚屋牆上左右有一對立體動物灰塑,但因失修難以考究是什麼動物。 除青磚屋,也有麻石屋。黃洪銓指着兩所兩層高的金字頂中式屋,稱其外牆均為麻石砌成,可看出左邊一間的瓦片屋頂和其兩開間立面,他說古代中式建築若夠大會建成雙開間,在右邊的開間是凹入式屋宇入口,估計是戰前建築。他續說,九龍以往盛產麻石,這種麻石屋在九龍村落均可見到。 有屋設懸臂露台 團體:倘在新界或已評級 走出窄巷,有一幢兩層淡白色大屋,黃洪銓稱該屋正面設有懸臂式露台及山形牆裝飾。他解釋,懸臂式露台一定是採用鋼筋混凝土,是當時較西式和新的物料,直至戰後鋼筋混凝土被廣泛使用,人們不再用石頭和青磚建屋。他說,這類設計一開始是在市區流行,後來新界的屋仿效,這樣的屋如在新界很可能已有歷史建築評級。 村內土生土長的李村長表示,在村度過的童年相對簡樸,「都係大家姊帶住細佬妹嗰啲㗎啦」,雖家境普通,較其他小朋友少玩具,但會玩跳飛機、橡皮繩、公仔紙等傳統兒時玩意。 村長不反對發展 盼爭合理賠償 李村長說,現時村內原居民只有他們李氏和紗廠「廣隆安」後人譚氏,村內原先的大宗族已「零零碎碎」,現在大部分都是租客,估計有50 至60 戶。他對拆村雖有不捨,但與其他居民普遍都不反對發展,不少居民希望盡快「上樓」,自己最想為原居民爭取合理賠償。 明報記者 李淑瑤 #### 青磚屋 通過狹窄的小巷走到「廣隆安」染布廠舊址,會看見一間牆身以青磚砌成、麻石為基座的古屋。「香港探古」創辦人黃洪銓估計,當時會選用青磚建屋的人很可能是講究審美的廣府人,背後工序繁複且昂貴。黃稱屋牆上左右一對立體動物灰塑因失修難以考究是什麼動物。 從高空俯視,竹園聯合村落在黃大仙廟宇和林立高樓之間,是其中一條香港市區僅存的寮屋村,佔地0.48公頃,村長稱現約有50至60戶居民。 懸臂露台與山形牆裝飾 這幢兩層淡白色、較西式風格的大屋,黃洪銓稱其懸臂式露台及山形牆裝飾的設計原在市區流行,後來新界的屋仿效,像這樣的屋如在新界很可能已有歷史評級。 金字頂中式屋 兩層高的金字頂中式屋,黃洪銓稱外牆為麻石砌成,掛着瓦片屋頂,右方是凹入式屋宇入口,是古代中式建築特色。 花崗石碾布石 碾布是廣隆安漂染廠染布工序之一,工匠雙手持木棍借力平衡,踏腳在碾布石伸出的兩臂,將布疋鋪在底板上,再把圓木放在碾布石和底板中間作滾軸,工匠左右搖踏以磨壓布疋。操作碾布石屬人力密集的工序,工匠會在旁移動布疋和不時灑水,藉此撫平布疋皺褶,令布更光澤。圖中碾布石以花崗石砌成,另一塊現藏於歷史博物館。 方形水井 染布要大量用水,廣隆安漂染廠的水源來自區內兩口水井,圖左下的方形水井同時為村內的食用井。原居民李先生回憶,以前爺爺會從這裏擔水到菜田耕作,此井收集獅子山和觀音山流下的河水,惜現已不能再用。他稱另一水井在黃大仙文化公園。

民政事務總署開放臨時避暑中心

民政事務總署今日(七月二十三日)繼續開放十八間社區會堂和社區中心作臨時避暑中心。 臨時避暑中心會在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期間全日開放予市民避暑。此外,在晩上十時三十分至翌晨八時,臨時避暑中心亦供應被鋪及睡覺的地方予有需要人士。中心內有人員當值。 如需進一步資料,可於午夜前致電民政事務總署熱線二五七二 八四二七查詢。 臨時避暑中心的地點如下: 香港島: ——— 中西區 - 西營盤高街2號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3樓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社區會堂 東區 - 銅鑼灣福蔭道7號3樓銅鑼灣社區中心 南區 - 奇力灣華貴邨華貴社區中心 灣仔 - 灣仔皇后大道東258號灣仔街市地下低層灣仔活動中心 九龍區: ——— 九龍城 - 紅磡庇利街42號九龍城政府合署1樓紅磡社區會堂 觀塘 - 藍田啟田道71號藍田(西區)社區中心 深水埗 - 深水埗昌新里1號南昌社區中心 黃大仙 - 慈雲山雲華街45號慈雲山(南區)社區中心 油尖旺 - 油麻地眾坊街60號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 新界區: ——— 離島 - 東涌文東路39號東涌市政大樓地下東涌社區會堂 葵青 - 葵涌葵盛西邨第六座平台葵盛社區會堂 北區 - 粉嶺祥華邨祥華社區會堂 西貢 - 將軍澳坑口培成路38號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地下坑口社區會堂 沙田 - 沙田隆亨邨隆亨社區中心 大埔 -… Continue reading 民政事務總署開放臨時避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