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爆照顧者倫常慘案 港府支援根本隔靴搔癢

黃大仙一名患有抑鬱症及曾中風婦人,因照顧由宿舍返家居住、患自閉症和智障的孖仔,心力交瘁,壓力爆煲,疑持刀刺傷兩名兒子後自殘刺腹,事件揭示港府支援殘障家庭不足。《東呼即應》探討照顧者欠缺支援問題,有社福界人士指出,一些「以老護老」、「以老護殘」或殘障人士照顧長者個案,近年愈來愈多,更容易被列入高危情況,加上近日發生的慘劇內情雷同,認為政府需多加留意及照顧,及早介入協助。黃大仙龍蟠苑龍璣閣1名男住戶前日報案,指其妻子及一對21歲孖仔腹部受刀傷,其後由救護員送院治理,執法人員現正調查3人受傷原因。消息指,受傷孖仔就讀特殊學校,有特殊照顧需要,有人疑因長期肩負照顧責任,心力交瘁,壓力爆煲,結果刀傷兒子,再以刀刺腹自殘。類似照顧者不堪壓力,選擇傷人後再自殘的事件,在過往不時發生,譬如上月秀茂坪一對智障兄弟,疑因母親入院後未能自理,結果餓死家中。今年5月,屯門福亨村路綠怡居亦有1名64歲男子,用膠袋「笠頭」方式,試圖謀殺自幼患腦病,日常起居生活需他人照顧的女兒。根據統計,2020年長期病患者佔全港人口24.1%,高達179萬人,照顧者人數之龐大,反映需求之殷切,但照顧者孤立無援,甚至絕望走上不歸路,與當局政府一直不到位有很大關係。有社福界人士表示,一些「以老護老」、「以老護殘」或殘障人士照顧長者個案,近年愈來愈多,情況愈來愈嚴重。該名人士續指,很多照顧者很願意照顧家人,以及承擔照顧責任,但奈何支援不足,有時候非常需要外間幫忙,或在經濟上作出支援,好讓自己休息一下。  本報早前亦進行類似調查,發現40%受訪者指照顧者壓力「爆煲」,但有34%人指出目前卻缺乏危機處理及情緒支援,又有39%人批評照顧者使用政府服務時程序繁複,需經多番審查,政府政策根本沒想到以照顧者為本。適逢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上周三於電台節目上大談加強照顧者工作,譬如推出24小時照顧者熱線等,但語音剛落,另一邊廂,倫常慘劇又再「爆煲」,何其諷刺。弱智人士家長聯會主席黃偉雄亦表示,類近事件曾在3年前發生,可見政府的支援工作在上次事件後未有進步,即使今次個案有個案經理跟進,卻未能阻止事件發生,亦顯示有關工作未到位。他續指,相關人士的青少年寄宿學校與成人宿舍服務不銜接,智障青少年在中六畢業後須遷出寄宿學校,若有需要亦只能延長留宿期至21歲,其後要轉成人宿舍,但成人宿舍輪候平均要等12年,即使有展能中心或庇護工場,但輪候亦同樣需要數年。他指,目前相關人士較多依賴為殘障人士提供的地區支援中心,輪候時間大約數個月至1年,但並非只服務智障人士,加上一星期只能提供1、2天服務,認為當局應為有需要人士提供臨時緊急宿舍,才能減輕照顧者壓力。而每年9、10月更是高危月份,因相關人士畢業離校回家居住,家庭便要全天候照顧,照顧壓力隨即倍增,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也要重新適應及磨合,但目前沒有系統性的服務及訓練,建議為這類家庭提供生活適應服務。他又建議政府成立更高層次機制,建立「個案經理」主動出擊識別高危個案,以及成立殘疾人士委員會,並尋求其他部門跨部門協作,例如關愛隊等,以處理跟進個案,避免部門各自為政局面。

黃大仙慈母刀傷孖仔案 男戶主拒回應事件

黃大仙昨日(5日)發生慈母刀傷一對孖仔悲劇,該名姓簡(53歲)媽媽與一對20歲智障兄弟仍然留醫。今日(6日)東網記者到龍蟠苑龍璣閣了解情況,見到單位鐵閘掛有雨傘及行山杖,門口地上放有一堆鞋。不過,姓柯(51歲)男戶主拒絕回應事件,鄰居對柯家情況亦了解不深。案發昨晨(5日)約8時,柯在「細孖」上廁所時,驚見其腹部有兩至3道約一吋乘一吋的傷口流血,柯父遂到房間查看「大孖」情況,見其腹部亦有兩至3道刀傷及流血。他心知不妙,再往睡房察看妻子情況,發現她的腹部也有同樣傷勢,血流如注,床鋪亦染血。3母子其後由救護車送院,幸好傷口不太深,經搶救後均情況嚴重,無生命危險,需留院治療,惟該名母親涉嫌傷人被捕。

黃大仙智障孖仔遭母刀傷 當局安排二人住宿舍

黃大仙龍蟠苑龍璣閣,今日(5日)發生慈母刺傷智障孖仔悲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非常關注事件,並指有關個案一直有社工跟進,也有接受醫管局治療,事後社會福利署已接觸該家庭,以提供情緒支援。孫王菡表示,該對孖仔已於2年前畢業,社署亦協助二人延展之前入讀特殊學校2年,今年7月他們才回家與父母同住,社署也一直有跟進。當局明白該家庭面對照顧壓力,已提供不同協助,包括已安排兩兄弟入住日間活動中心暨宿舍,希望提供適切照顧。孫玉菡又稱,明白每個家庭的照顧者都有自己的難處,但希望每個家庭面對困難時盡量找人幫忙。他又謂,已推出照顧者24小時熱線提供協助,包括安排外展社工幫忙緊急個案。

黃大仙婦人疑照顧智障孖仔壓力爆煲 刀傷兩兒再自殘

黃大仙發生慈母刀傷兩兒倫常悲劇。今晨(5日)8時43分,龍蟠街8號龍蟠苑龍璣閣一名姓柯(51歲)男戶主報案,指其妻子及一對20歲孖仔均腹部受傷。救護員接報後立刻趕往現場,證實3母子仍然清醒,替其包紮傷口後,救護車將3人送院救治。執法部門經初步調查後,懷疑有人以刀刺傷一對兒子後再刺腹輕生,遂以涉嫌「傷人」拘捕姓簡(53歲)女戶主。消息指,受傷的孖生兄弟患自閉症及智障,自小入住石硤尾一間特殊學校,由於二人即將年滿21歲,因此其宿位被取消,並於今年7月搬回家居住,一切起居飲食由父母照顧。被捕的簡婦有抑鬱症兼曾經中風,早幾年有自殺傾向,其個案有社工跟進。據了解,柯男任職電工,昨晚(4日)約9時收工回家,當時見到妻子和兩名兒子在房間睡覺,未見異樣而沒有理會。豈料,今早約8時,柯男在「細孖」上廁所時,驚見其腹部有2至3道約1吋乘1吋的傷口流血,柯男遂到房間查看「大孖」情況,見其腹部有一模一樣的傷痕,他心知不妙再往睡房察看妻子情況,見到她的腹部也有大小及數量相同的傷痕,於是報案。據悉,有人日前曾經因為照顧一對孖仔而感到壓力,表示欲與兩個兒子一齊死,並向社工求助。柯男揭發事件時,有人叫他報案,然後就無再開口說話。3母子現時留院治療,幸好傷口不太深,傷勢輕微,無生命危險,情況均為嚴重。

支援熱線6日接1900求助 議員批照顧者政策未到位

黃大仙今早(5日)發生一宗懷疑涉及照顧者慘劇,5旬婦人疑刀傷兩名有特殊照顧需要的兒子,繼而再以刀刺腹自殘,三人需送院治理。立法會推動照顧者為本政策小組委員會主席李世榮表示,同類事件有增加趨勢,如今年5月美孚新邨亦有慘劇發生。政府推出的照顧者支援熱線短短運作6日,求助數目已多達1,900個,即平均每日求助300多個,反映目前本港照顧者對支援的需求殷切,形容現時的照顧者政策並不到位。李世榮引用政府數據指,現時全港有30至40萬名照顧者,委員會一直向港府反映,照顧者政策需要「追進度,追深度」。當局已推出的照顧者支援熱線外,亦將推出網上資訊平台,但認為措施仍不足夠,亦擔心基層或年紀較大的照顧者,不諳使用網上資訊平台。他認為,當局應「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加強外展探訪。過去兩、三年發生的照顧者慘劇,主要涉及隱閉照顧者,他們面對龐大壓力,又欠缺社區支援,外展探訪能掌握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近況,從而提供適切支援。李世榮再次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盡快在全港18區增設照顧者支援中心,透過社工、「同路人」解決照顧者心理需要。照顧者支援熱線方面,他認為目前求助數字高企,30條熱線未必足夠,亦有需要加強服務。

男子黃大仙下邨墮樓亡 原因待查 

今日(4日)凌晨5時53分,黃大仙下邨龍澤樓一名男子懷疑墮樓,昏迷倒臥大廈對開位置,保安員發現報案求助。救護員到場檢驗後,證實事主當場死亡,遂用白布遮蓋其遺體。人員在場未有檢獲遺書,經調查後證實姓莫(69歲)男死者為大廈住戶,由一單位墮下,其死因有待剖驗確定。防止自殺求助熱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生命熱線: 2382 0000明愛向晴軒: 18288社會福利署: 2343 2255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 2896 0000東華三院芷若園: 18281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 2466 7350利民會: 3512 2626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 http://www.openup.hk

新增7宗社區感染退伍軍人病 其中1名七旬翁離世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10月3日)公布上一周(9月24日至30日)退伍軍人病個案最新數字,錄得7宗社區感染個案,患者皆為男性,年齡介乎50至87歲,其中1名於上周一(9月25日)離世。截至上周六(9月30日)今年錄得93宗退伍軍人病個案。2022年及2021年分別有80及69宗。有6名患者有長期病患,包括76歲男病人居於屯門青柏徑5號四寶大廈,已於上周一去世;50歲男病人居於油麻地碧街21號;70歲男病人居於大埔戲院街4-12號明月樓;87歲男病人居於將軍澳茵怡花園1座;64歲男病人居於將軍澳康盛花園4座;及70歲男病人居於薄扶林華貴邨華善樓。另1名為過往健康良好的58歲男病人,居於黃大仙竹園北邨榕園樓。中心正展開流行病學調查,以找出可能的感染源頭、高風險接觸因素和是否出現群組個案。退伍軍人桿菌可存在於多種環境,尤其適合在攝氏20至45度的溫水生長。它可存活在不同水源環境,如水缸、冷熱水系統、冷卻水塔、按摩池、噴水池和家居呼吸道醫療器材等。病人有機會因吸入人工製水系統釋出受污染的水點和霧氣而受感染。在處理花園土壤、堆肥和培養土時亦可能受感染。

港鐵彩虹站幾近水浸 站長果斷落水閘減傷害

是次雨災共導致港鐵網絡24個車站,超過200個系統式設備受不同程度影響。除了黃大仙站,相距僅兩站的彩虹站亦幾近水浸,幸值班站長果斷決定相隔逾30年後重啟防水閘,將傷害降至最低。港鐵彩虹站值班站長覃英傑回顧,當晚11時車站運作仍一切正常,惟接近午夜12時,車站C出入口突然有雨水沿行人道隧倒灌而入,短短數分鐘內,水位經已浸過膝,且水流急勁,「大到人都企唔穩」,故隨即啟用防水閘,以防雨水淹沒車站。覃英傑表示,車站職員當時按日常演習,嘗試關上防水閘,惟積水加上淤泥等異物形成阻力,數名員工幾分鐘內用盡全力,邊叫喊邊拉動才將閘門關上。此外,職員同時要確保出入口外行人隧道再無人逗留,避免防水閘完全關上後,積水淹浸整個行人隧道時出意外。他指,好在當時把防水閘關上,否則車站恐損毀嚴重,形容「好唔得過黃大仙站好多」。

大暴雨水浸黃大仙站 港鐵逾900人善後 務求盡早恢復服務

本港上月初經歷五百年一遇雨災,導致港鐵多個車站水浸,其中以觀塘綫黃大仙站情況最嚴重。目前黃大仙站已幾乎完成復修,惟近三分之二的扶手電梯仍然關閉,損毀維修暫金額未有具體數字。有當晚值勤的前線職員憶述,突如其來的大雨,在短短數分鐘內湧入車站,並向月台下流,情況緊急下決定進行疏散,首要確保站內約100人安全。港鐵事後亦安排超過900人處理積水及搶修設施,務求盡早讓列車服務回復正常。上月7日黑雨生效期間,黃大仙站因雨水倒灌而浸淹,列車服務需要暫停,直至同月9日頭班車才恢復正常。相隔逾3星期,車站損耗設施雖然大致完成復修,例如B3出入口已重新開放,但14條扶手電梯遭不同程度損壞而需逐步修復或更換,仍有9條未能運作。月台個別位置仍持續有滲漏,多處仍擺放水桶收集積水。港鐵黃大仙站高級車站管理主任高雲龍憶述,當晚約11時45分,車站A和E出入口陸續水浸,車站職員在安全可行的情況下放置防洪板。惟不足10分鐘內,大量雨水經B出入口湧入大堂,他惟有緊急通知車務控制中心,車站立則進行疏散,列車駛經亦須「飛站」至鑽石山站落客。高雲龍坦言,「(黃大仙站)無試過(水浸)咁嚴重」,但當刻「無諗咁多」,首要是協助約100名乘客、商舖員工及承辦商人員離開車站,而其中一名男乘客因行動不便未能離開,只能坐在出入閘機上方等待救援,幸最終所有人安全無事。車站完成疏散後,B出入口防水閘亦隨即啟動,當時大堂水位已達至小腿,而月台情況較嚴重,水深約0.8米,差不多及腰。港鐵設施維修工程師張俊年表示,當晚收報黃大仙站水浸,其維修隊伍趕往支援。由於積水內有大量污泥及異物,反覆堵塞隧道排水井及管道,拖慢排水進度,工程人員只能同時使用超過10台抽水泵及抽水機清理積水,繼而再大規模清理大堂及車站殘餘的污泥,同時檢查車站設施,並吹乾及修復。張俊年稱,善後工作令前線員工「周身黐??,做到泥鴨咁」,清理的污泥塞滿多個垃圾袋。但令他最感動是所有人不言後退,夠鐘下班也留低繼續做,形容是「患難見真情」。高雲龍稱,他由當日下午5點起值勤,處理水浸等工作至翌日中午,回家稍休息後下午5時已返回車站重新工作。儘管辛苦,但最慶幸是事故無造成任何員工、乘客受傷。

打擊東九龍交通違例 4男司機被捕

東九龍總區執法部門上周五(9月29日)至今日(10月1日)中秋節及國慶假期期間,在區內展開打擊酒後駕駛、無牌駕駛、停牌期間駕駛、貨車超載及相關違例事項。行動中,人員共拘捕4名司機及向7名司機發出口頭警告。今日上午約10時,人員在鑽石山蒲崗村道近鳳德道截查一輛形迹可疑的私家車,經初步調查,車上一名姓麥(45歲)男司機涉嫌「停牌期間駕駛」及「駕駛時沒有第三者保險」被捕。同日下午5時,人員駕駛配有自動車牌識別系統的車輛在黃大仙龍翔道近正德街巡邏時,發現一輛未獲發牌車輛正在行駛,人員遂截停該車輛。經初步調查,車上一名姓駱(35歲)男司機涉嫌「駕駛未獲發牌車輛」及「駕駛時沒有第三者保險」被捕。而人員昨日(9月30日)凌晨1時在觀塘宜安街截查一輛懷疑超載的5噸半貨車。經初步調查,該輛貨車超載重量逾6成,車上一名姓卓(48歲)男司機涉嫌「貨車超重」被捕。此外,同日凌晨4時,人員在太子道東截查一輛形迹可疑的私家車,車上一名姓陳(20歲)男司機無法出示駕駛執照及沒有合理辯解獲得車輛,涉嫌「無牌駕駛」、「駕駛時沒有第三者保險」及「未獲授權而取用運輸工具」被捕。所有被拘捕司機已獲准保釋候查,須於11月上旬報到。執法部門提醒駕駛者,貨車超重會對輪胎構成沉重壓力,減低行駛中的車輛穩定性。超額的負載亦會影響車輛的制動系統,有可能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引致嚴重交通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