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盛人生

就業健康(Occupational Wellness)

1.何謂「就業健康」?

在身心健康「八」面向中,「就業健康」(Occupational Wellness) 指透過參與活動及勞動,來賦予人生目的及自我意義,同時與你的事業、個人表現和工作滿意度息息相關。這個面向牽涉工作及事業發展,而理想的就業狀態是它們能與你的價值觀、目標和生活方式吻合,從而提升滿足感,豐富個人生活,亦就是我們成常提到的「理想與麵包」兩者兼得。 

很多人會認為,在行業中取得成功的人才配上擁有「事業」。事實上,不論是受薪還是無償的工作,只要那些就業的機會可讓你全情投入,展現你的過人之處、技能、甚至是天賦,你就會覺得所做的事都是有意義的。同時,你亦能透過工作向他人分享你所堅持的信念。擁有就業健康的人也會積極地規劃職業生涯,以及不時對自己的工作表現進行評估和反思,令自己有所得著。 

 

甚麼是工作(work)、職業(job)?甚麼是事業(career)?兩者又有甚麼差別?

 

在華語世界裡,工作和職業這兩個詞語有時候會交替使用,可算是彼此的同義詞。例如在表格上填寫你的「職業」、被面試官問及你以前的工作是甚麼等,很多時候我們只會回答職位的名銜,或者簡單描述職責。可是,很少人會問我們,你的事業是怎樣的?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工作有所成就是,往往都會說那個人「事業有成」、「前程似錦」。我們祝福別人商業上取得成功,會說「大展鴻圖」,都是以長期持續的成功為目標。那麼,究竟工作、職業及事業又有甚麼分別,它們的關係又如何呢?

 

基本上,今日我們時常混談的「工作/職業」與「事業」有著兩種不同的概念。


• 工作/職業主要以賺取薪水為目標,是一個相對短期,但求溫飽,滿足物質慾望的勞動。而令你置身其中的原因並不全然為了個人事業發展或志向的追求。勞碌的工作有時會令我們反問自己「咁辛苦其實為乜?」。


• 事業除了包含職責本身,也與未來具體的發展方向有關。一個人會長時間發展其事業,並會從中爭取進步的機會。雖然這樣會佔據人生大量的時間,但卻不一定要賴以維生。即使忙碌、甚至艱辛,也是為了自己的,並會樂在其中。


• 兩種概念既可以是受薪的,亦可以是無償的付出。做義工、照顧者等都可以是一種事業。

 

2. 小心倦怠

要想把事業與生活整合得恰到好處其實是個持續不停的挑戰,因為在每一個當下,你得要為不同的選擇做決定。成就自我追求其實一點也不輕鬆,尤其當生活與工作沒了界線,心裡難免感到「很累」! 

 

如你感到徹底的身心俱疲而且毫無人生動力,你可能正經歷「職業倦怠」 (Job Burnout) 。它是一種由長期壓力積壓而導致情緒、精神和身體的疲勞狀態。這可包含缺乏動力、孤立自己以及消極的自我感覺。倦怠會使專注力、決策能力及動力下降,影響工作,甚至導致不同的健康及社交問題。

 

<常見的倦怠徵狀,例子>(Bio-psycho-social Model) 

 

生理

心理

社交

失眠、頭痛、腸易激、脫髮 

長期焦慮、未開工先疲倦 

無精神陪伴家人或外出社交、變得孤僻 

不論本身是不是熱愛那些工作,你都可能會思考工作為你帶來的意義。就算原本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但日復一日,熱情被時間和瑣碎的小事消磨,心還是會很累。假如你或者你身邊的人出現倦怠的徵狀,那些不是偷懶的行為,而是身體向你發出警號,提醒你需要「唞氣」。

 

及早認清上述的倦怠警號,及早休息,讓身體放鬆,反則身體過勞,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之餘還要重新調理精疲力竭的身體,實屬本末倒置。

 

抗倦怠小貼士 

 

在嘗試改善倦怠之前,我們需認清倦怠的成因。(問題的根源) 

 

會不會是工作量超出負荷?對工作感到失去控制、無力 ?抑或是找不到工作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如果你正面對以上的困擾, 你可以找一個你信任的人,或者是過來人來聊一聊,以抒發情緒,然後找出問題以對症下藥。 例如,與同事或上司商量,看看能不能重新調配工作安排、資源及目標,幫助你度過這段低迷的狀態,亦同時讓你騰出更多空間和精力來調節自己。 另外,透過壓力管理等技巧訓練,增強應對倦怠的意志;學懂自省並主動改變行為,循序漸進導向積極想法。

 

倦怠不全然是負面的,這反而是一個檢視自己的邀請,了解自己為什麼倦怠,才能讓自己做出最好的調整。同時,這能讓我們學習如何善用手上的資源,在每個當下做出適合你的選擇,兼顧生活與工作。

 

連結到 如果想了解自己職業倦怠的程度,請透過小測試了解更多。

3. 工作。新定義

近年不少人主張「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 Life Balance),不過在全球異常過勞的城市追求Work Life Balance,是一種理想?還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從1970年代起,因女性解放運動的緣故,在職女性提出的「彈性工作」等鼓勵生育的工作權益,引起社會反思「工作」和「生活」的關係。自此之後,有更多人追求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甚至為了可以做到這個平衡而設立一條明顯的界線劃分。不過,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工作形態亦有所改變,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已跳出實體空間,亦較以往更具彈性,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近年來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及斜槓族(Slash)應運而生,成為一種受時下青年人喜歡的工作模式。因此,長輩們口中的「筍工」—朝九晚五的工作,對年青人來說只是縛手束腳,阻礙他們發展自己事業的障礙。

 

跨代職業價值觀:長輩與年輕人的價值觀分歧

在華人家庭中,兩代間的職業價值觀不一致非常普遍。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渴望獲得自主權並與父母分離,故此經常藉著自我決定來彰顯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造成不少衝突。而選科便是其中一個衝突點。另外,亦有部份原因與社會價值觀落差有關。 在做出職業選擇的時候,青少年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過程; 而父母或長輩們卻希望年青一輩做出對整個家庭有利的,或者以家庭考量為先的選擇。

 

職業選擇上的衝突也與上一代偏好「有聲望」和經濟保障的職業有關。例如,長輩多認為辦公室工作穩定,工時不長不拖糧。又或者商業、工程、科技或醫學等專業領域的職業也常被視為更優先的選擇,並受到高度鼓勵。 這種對專業的偏好代表了父母或長輩的普遍心態,希望年輕一代藉著職業往上流,以便離開現有的貧窮圈,甚或乎提高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 不過,現今青少年著重的,卻是發展個人興趣和技能的職業,例如曲奇餅師,與長輩期望的有一定的落差。再加上一些新興的職業如電競導演、遊戲設計師等出現,長輩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職業資訊,以及受著工種性質的定形,例如「打機無出色」,更是不甚支持年青一輩發展成職業。

 

每個人,都可以是SLASH

每個人,都是SLASH(多重身份) 

鼓勵做社區義工:你也可以成為斜槓族的一份子

 

一直以來「996 」的工作文化(即每週工作6天,從上午9點到晚上9點)已被廣泛操作,在某些行業的採用率更高。無薪加班成為常規更是公開的秘密。公司通過關鍵績效名額(KPI)評估的管理機制促進同行競爭,任何形式的「低效率」都會使减薪合理化。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青年就業是在透過各自的職業展現個人特色。 學者烏爾裏希·貝克更指出,身份不再是一個既定的名銜,而是一項需要積極計劃和採取行動以完成的任務。 從此,傳統的工作場所、職業和以前的社會團體已經無法用以塑造身分。 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以自己為本位,而且身份是多元的、開放的、持續的過程。

 

故此,無論是年青人或者長者,都可以透過有償或無償的工作,塑造多於一個的身份。參加不同的義務工作可以是一項有助塑造多重身份,提升自我效能感。不論是做義工、或者照顧者等助人行列亦能促進身分認同和健康的個人發展。把助人的觀念融入生活中吧!

 

Slashers的心路歷程是?

Slash是一種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新現象。 作為一個半退休或已退休人士,或已脫離了拼搏事業的年齡,現在再次踏入求職道路豈不是無稽之談?

 

” 作為一名slasher,我通常獨自工作。 有時我感到孤獨,有一種不安全感。 此外,我在與難相處的客戶打交道時感到非常沮喪。 為了克服這些消極情緒,我開始學習更多關於心理學、諮詢和治療的知識。 隨著知識和技能的增長,我發現自己有能力管理情緒。 此外,我還可以在夢分析、NLP和催眠領域拓展我的業務。 我意識到我以前對賺錢的概念太狹隘了。 事實上,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讓我謀生。 在整個過程中,我培養了强烈的自信、成就感、滿足感和內心的平靜。 我已經意識到感覺舒適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一個本地的質性研究訪問了一位中年婦女如何成為一名slasher。陳女士受訪時年約50歲,從事slasher已有九年多的資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她意外地被解雇了。 和其他失業者一樣,她申請了許多工作,但都沒有成功。 除了全職工作,她也嘗試過申請自由職業者的工作,比如廣告撰稿、翻譯、活動策劃,甚至公關顧問。  這些工作經歷不單止幫助她賺取穩定的收入,讓她踏入 Slash 的世界,更在這段時間決定生第一個孩子。她最終成為了一名slasher,享受著slasher的生活。無疑成為一名slasher確實會容易感到孤獨,以及處理客戶投訴時產生的負面情緒。陳女士沒有被推倒,反而學習心理學,輔導等知識。

 

在她看來,平衡生活角色的能力被視為事業上的成功。個人而言,陳女士因有更多時間可以發展個人興趣,修讀更多相關的心理學課程,最後拓展公司的業務範圍至夢境分析,催眠等。作為獨立經營者,她必須時刻面對工作的不穩定性,環球經濟發展,激烈的競爭和客戶需求的增加等等。作為家長,她照顧家庭並享受家庭樂。

雖然 slasher 並不是陳女士計劃中的職業,但Slasher成就了她的個人事業,讓她學習並掌握相關技能,拓展事業,處兼顧家庭。

 

成為Slasher小貼士

培養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如果可以的話,請選擇一個令你感興趣的,能貼合你的個人價值觀的事業。我們可以通過系統式參與和培訓,建立及加強實用的、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指「可轉移至不同領域的技巧」。透過培養這些技巧,即使你的事業發展方向作出重大轉變,你亦能靈活運用可轉移技能,在不同的挑戰中游刃有餘。這常常是最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能力。 

常用技巧一:
科技技能

科技能力是每項工作必不可少的科技技能之一。 即使你不是在科技領域工作,科技技能增强你的工作穩定性,從而輔助你的職業發展。 掌握所選職業道路上的基本科技技能是職業穩定和發展的基石。 科技不斷地改變著我們工作的性質和執行管道。 因此,如果你想保持就業能力,你需要掌握職業領域最寶貴的技能。

常用技巧二:
溝通技巧

如今的每一份職業都需要溝通技巧; 沒有促銷的話任何商業都不可能成功。但交流所包含的遠不止聽和說。 當專業界談論溝通技能時,它指的是四種基本技能和四種支持技能。主要的溝通技巧包括:

 

• 語言技能 > 你說什麼,怎麼說

 傾聽技巧 > 傾聽和理解

 寫作技能 > 清晰的書寫能力

 科技溝通技能 > 評估並選擇適合受眾和資訊的媒體的能力

常用技巧三:
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技能是你從小學就開始培養的解决問題的技能。具有批判性思維、分析或解决問題的技能的人士能够從邏輯上思考並明確定義一個問題及其所需的解決方案,然後從所有可行的選項中評估並實施最佳解決方案。

 

• 積極發展可轉移技將不單止讓你可以得到更多工作機會,同時可以提升你的「社交健康」( Social Wellness)。

4. 享受工作的幸福密碼:P—E—R—M—A

不論在求學階段,還是工作期間,我們都幾乎會問自己: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嗎?它們符合我的價值觀嗎?抑或是,在退休之後,我想幹什麼呢? 


很多興趣都未必會有相應的工作,因此,有人成功找到興趣並化作成所愛的工作固然難得。然而,興趣是動態、千變萬化的東西,個人的喜好或興趣可能會隨時間而轉變。若然強迫自己要找與興趣相關的工作,可能會產生不少壓力,即使從事感興趣的職業,難保一天我們會對此感到厭倦。那麼,我們該如何與自身的工作保持良好關係,如何才能愛上那些工作?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幸福五元素」(PERMA),亦即:


P = Positive Emotion 正向情緒:

在工作中體會正向情緒,如:喜悅、感激、寧靜、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佩、愛等,可讓我們產生正面的感覺,使我們充滿能量。即使在工作期間遇上困難,甚至失敗、挫折,正向情緒有助我們思考及應對問題。 


E = Engagement 全心投入:

全心投入指的是個體完全投入於一項任務之中,沒有時間空間的意識,這就是所謂進入「心流」(Flow)的狀態。著名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指出「心流」與工作效率、滿足感及幸福感有關。他發現只有當我們的能力能完全駕馭任務的難度時,我們才能達到「心流」的狀態。他更指出,要進入心流狀態不一定需要完成複雜的任務。即使是重複性高的工作,但只要全心投入於工作,有駕馭工作的能力需求,我們仍然能比一般人更享受工作,把工作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R = Relationship 正向人際:

不管是在團隊組織內,或與其他單位之間,工作時少不免需要與別人交流。在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支持、尊重、認可、鼓勵是在職場中感到幸福的「催化劑」。話雖如此,畢竟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及行為,因此這個幸福元素有賴彼此配合以創造正向的人際關係。 


M = Meaning 生命意義:

人類渴望做有意義的事,因此,人的本能會嘗試在每一件事中尋找意義。當我們清楚自己的貢獻是有意義時,無論那些付出是偉大或微不足道,目標崇高或謙卑,這些意義會激勵正向情緒及動機。反之,若然我們無法從工作中獲行意義,我們就會覺得時間和精力被白費了。


A = Accomplishment進展成果:

在工作中取得進展,特別是有意義的進展,會為我們帶來成就感,令我們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很多人每天都需要應付工作上的種種挑戰,而職場上的「進展法則」並不是只專心追求重大成果。反而,「進展法則」的背後機制是取得持續、有意義的進步。有時候成就感未必來自於結果,而是來自你在過程中的成長,那怕只是一點小勝利,都能刺激動機、情緒,提升創意生產力。 


這些元素與我們的「內在工作狀態」(Inner work life)有關聯,較正面的情緒、動機、對工作環境的觀感,以及成就感、滿足感等都跟工作績效有正面影響。就業方面健康的人會在工作中比較容易在這五種元素上得到滿足,亦比他人更享受工作,並願意盡心盡力地投入工作之中。 

 

反思一下:如何享受工作?

除了實踐所需,我們需要定期反思自己的狀態和能力,邊做邊學,才能越做越好。你可以用下列問題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經歷,發掘進步的契機。

1.從維持你的就業狀態的日常生活、習慣、活動中,有沒有一些事情你認為自己是擅長的? 

2.反思小工具 (適合在職/持續進修中的人士) 

 

• 你滿意你的職業選擇嗎? 

• 在工作的時候,你多數都富有效率嗎?

• 你期待著工作嗎? 

• 你的職責跟你的觀念一致嗎?

• 你選擇的職業之薪酬及福利都符合你的價值觀嗎? 

• 你從事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3.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安排一些時間與朋友共度時光、在大自然中散步,或做任何需要放鬆的事情? 

4.退休的你,是否正在考慮每天如何打發時間並考慮義務工作?

記住保留寫行事曆的習慣。 請務必仔細查看並為你喜歡的活動安排時間。 使用小工具來平衡你的工作量。 如果你的工作量變得不堪重負,請尋求幫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