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為「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 此定義讓我們對健康有更全面的理解,除了維持強健體格外,人們的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狀況亦同樣重要。健康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波動的狀態。縱使我們不時會遇到挫折或感到壓力,但我們能借助我們的特長、處事技巧、抗壓的能力,以及人們彼此的連繫,以促進我們的身心發展。
美國衛生福利部物質濫用暨精神衛生防治局(SAMHSA)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面向」理論可讓我們全方位認識身心健康,活出「康盛人生」。 我們邀請您從八個面向出發,包括:生理、情緒、社交、認知、精神、環境、就業和財務,重新認識身心健康。每個面向都互相聯繫,忽視任何一面都有機會對其他方面產生不利作用,並最終影響健康。
「康盛人生」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導向的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以充分實現一個人的潛能。 它是一種全人發展,並與生活方式、身心靈以及外在環境等方面息息相關。 實踐康盛人生需要具備積極及肯定態度,並在過程中有意識地在八大面向中作出行動,從而走向更健康的人生。
活出「康盛人生」的重要性在於:
個人
社會
1創造屬於自己的平衡
在各個生活面向中創造平衡是養成健康的關鍵因素。平衡的生活可確保我們有時間做讓我們投入感到快樂和滿足的事情,包括有償或無償的工作、娛樂、與家人和朋友共度時光、社區參與、體力活動以及休息和睡眠。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需求、偏好、能力及抱負,何謂「平衡」因人而異,並取決於文化、環境、資源等因素之影響。對這些面向有著同等平衡的追求亦不切實際的。我們著力尋找自己的「平衡感」時,不必為個體差異作出批判。有時候,適時為「平衡」的想像作出調整,以適應我們當下的變化,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選擇很多時都會受個人目標、責任和價值觀影響。我們經常扮演著不同角色,例如朋友、僱員、學生、同事、父母、配偶、社區居民……這些角色提供了身分,讓我們可以認識自我,進而發展出對所屬群體的認同和歸屬感。這些身分有助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之處,以及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的選擇。各種身份及關係能協助我們定義自己是誰,賦予我們使命感,及掌握生活中的習慣和規律。
當我們面對由壓力、疾病、創傷或是情緒低落等造成的各種挑戰時,「平衡感」有利我們度過難關。這些時候,良好的習慣和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控制平衡。 擁有一個安全、衛生、有條理的生活環境亦有助提升掌控感。 進行體能鍛煉也可以有相應的效果,並可藉此與朋友、伴侶和家人相處,有助平衡生活。另一方面,充足的休息亦對培養平衡感有益。 放鬆的身體與心靈不但恢復體力,也可以提供思考或消化情緒、感受的空間。純粹的休息也不錯的
2 要養成習慣和習慣
保持良好的習慣和規律可以提供「平衡感」和滿足感,它們通常取決於我們的基本需求(如食物、住所、歸屬感、安全感等)以及我們在社會中扮演的各種角色。這些都會影響我們衣、食、住、行等需要,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及相處模式、消費習慣及儲蓄目標等等。生活需求、壓力、危機或創傷等會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習慣。這可能令我們感到焦慮、抑鬱,變得暴躁、孤立自己,或覺得疲倦等,繼而產生「不平衡」感。
這些習慣和規律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而且往往很難改變,去應對生活的各種挑戰。例如,我們可能會對自己失望,又或者覺得無能為力,需要全然依賴他人的幫助才可渡過難關。然而,我們是可以學習如何作出轉變。
培養或改善習慣需要我們自律、自覺地利用適合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實踐每一步。這可能具有挑戰性,卻是相當值得。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帶來積極的感覺、提升關係滿意度、強身健體、滋潤靈感,並激發我們的創意、才能。
您就是自己的專家。不過,當您猶豫、困惑時,不妨並與別人分享,一起思考甚麼是有意義的,以及接下來怎麼辦。創建健康生活方式不是一件易事,但找到正確的資訊、支持和資源並適時自我反省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目標。
3 敢於分享
我們都喜歡做一些事可讓自己放鬆、減壓,或提升個人自信,促進身心發展。這可以是散步,或者是吃東西。若能朝著培養那些活動成為興趣的方向邁進,例如尋找新的步行路線或烹調美食,都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與別人分享生活中的點滴,交換彼此的日常。然而,我們可能不想讓別人擔心,或為他人帶來麻煩,而把困擾收盡心底。城市急促的生活節奏,在高度競爭的環境底下,我們也許會害怕表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因此唯有硬著頭皮,就是為了拒絕成為「弱者」。其實,接受別人的幫助絕非弱者行為,因為向人求助正是敢去面對問題的表現。不論是健康問題,例如成癮、疾病,或是一些創傷、欺凌、虐待等,與信任的人分享,把你的哀愁宣之於口可能讓你感覺不那麼孤單。家人和朋友的聆聽、支持及鼓勵亦對情緒有正面影響。當我們意識到其他人明白你的感受,甚至向你分享類似的感受、相關的經驗和資訊,也能給我們信心去面對困難
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支持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