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中不時會聽到年輕一輩的人和網民以負面標籤抱怨身邊長者的行為,例如稱他們為「負累」、「廢老」、「死老野」等,而普遍市民對長者的了解亦附有「體弱多病」、「頑固硬頸」、「恃老賣老」等刻板印象。而這類標籤往往將年齡老聯繫於「衰弱」、「能力下降」,形成社會對年齡增長的恐懼及年齡歧視。隨著醫療及科技發達,人的壽命亦愈來愈長,年長的人士仍然可以活力充沛、生活自主。
體弱多病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自然會逐漸衰退,但只要維持適當運動,飲食均衡,心境開朗就有助於維持健康身體狀況、減緩身體的退化。
守舊固執
面對身體功能的退化等困難及對年長帶來的改變感到不解和恐懼,長者慣用一貫的方式和舊有的觀念應對年長的過程,塑造「頑固」的一面引起刻板印象。願意勇於嘗試及學習新事物不分年齡,應鼓勵長者嘗試保持開放的態度看待事物、面對改變。
學習能力下降
有研究指長者的學習能力不比年輕人差,年長亦能夠以開放的態度學習新知識及技能,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不需介意向年輕人請教提倡互相學習。
無記性、「老人癡呆」
腦退化可導致記憶力衰退、流失認知能力,但這都是正常的年長腦部發展,而情況同衰退速度亦因人而異。雖然腦退化不是一種疾病,沒有完全的治療,但我們可以一旦發現可及早得到醫療支援,減緩退化的速度。
沒能力貢獻社會,成為社會負累
長者身體狀況有可能隨年齡的增長改變,但年長人士所擁有的經歷豐富、睿智,可繼續發揮所長貢獻社會。而且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發展速度不同,不應以年齡界定和標籤長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