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態度

「誤解」與「負面標籤」從何而來?

時代背景的不同所引申出來的不解及負面標籤

不同生長環境,教育程度所產生的不同價值觀和思想方法引申出「廢老」的稱號。年長一輩生活靠勞動搵食養家,教育程度亦不及在現時教育普及化成長的年輕人,生兒育女望子成龍,因此他們對年輕人的的期望超出自己的成就。但年輕人成長下的社會已隨著時代改變,遇到的困難與長輩的又不同,聽到年長的一句「如果係我,我一早就。。。」另年輕人感到不被理解、氣餒、難以喘息。年輕人所面對的困難或許比起長者曾經面對的衣食困難的年代和背景可有可無,但對於現代的社會環境所引起的經濟、情緒和思想需求亦隨時代改變。在此缺乏有效溝通和開放互相接納所產生的誤解衍生出年輕人對長者的一種怨恨形成年輕人常道出的「廢老」指稱。

媒體塑造的年長觀念

電視劇甚少會用長者為主角或中心,而現有的香港電視及報導大多數將長者的形象標籤化。例如將長者描為「無所事事」、「好口角」、「愛動武」等等。雖然並沒有顯示極端的負面標籤,但以媒體塑造出來的刻板印象標籤化長者往往就是更加增固社會對長者的負面觀念。與此同時現有電視上正面宣傳年老生活的傾向於放大一些特別優秀、非凡的例子展示年長的才華和成就,忽略大部分人的平凡生活模式和背景,容易導致一些缺乏自信的長者感到無能為力。 相反,媒體應推廣及恆常化年齡增長帶來的困難,想年長人士宣傳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開朗心境。  

 

由於從事媒體的年輕人居多,製作使節目所用的字眼偏向於年輕人的思想和語氣如「我不是廢老」和「五十五歲的婆婆」,影響年輕人對年老的觀念以及產生社會大眾「恐老」現象的惡性循環。

職場上的年齡歧視

政府現有的強制退休年齡為65歲或以上人士,退休後便可以享有政府給的長者福利,但卻同時加深職場上的年齡歧視。年齡歧視對於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以及臨近退休年齡的年長人士在職場上都經常面臨被歧視的問題。無論求職、薪酬或公司人力分配等,年長人士常遇到的困難重重,待遇不同。來自平機會的調查(2016)顯示超過6成在職人士不同意香港應有強制退休年齡,而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士希望退休後以自由職業或固定兼職模式被聘用,反映在職人士即使達到退休年齡也希望不被年齡所限繼續擁有彈性、友善的工作環境。長者經常被社會視為「經濟負擔」,並非「勞動人口」,而許多僱主擔心年長人士的工作能力不及年輕一代,需要付出更多資源及成本因此傾向不聘用臨近退休年齡的在職人士反映社會對長者持有的偏見。

商業產品推銷手法

廣告商及市面上的美容產品設計往往傾向青春年輕的面貌,慫恿「亮澤肌膚」、「美白緊緻」、「面部拉提」等青春亮麗的外貌。而市面上廣告傾向推廣「抗衰老」產品,美容業界和科技鼓勵「抗皺紋」、「緊緻肌膚」、「涷齡」、「染髮劑」等對抗身體老化的產品和服務形成社會看待年長的抗拒態度甚或乎對面貌衰老的恐懼。這類產品推廣以青春外表定義美貌,尤其對女性對自己的衰老的皮膚感到不自信,過份緊張及恐懼年齡的增長,忽略保持內心開朗年輕心境的重要性。